邓怀农故居:一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在此种菊
邓怀农故居,河东南路35号。其北为红楼,南侧毗邻大储堆栈。故居分西院正屋和东院画室两部分,占地1100平方米,西院为150平方米的砖地天井,院墙西临街河,中辟院门进出。穿过天井,有一排五间坐东朝西的青砖小瓦正屋,正中为客厅,厅东西为卧室,南北伸出为厢房。天井北端朝阳设餐厅、厨房、柴草房。天井南端有亭亭修竹出墙,此为邓院百年来招摇于外的唯一标识。竹下设垂花门通向宅院南侧的草坪花园,花园直抵大储堆栈北墙沿,纵横400平方米,当年锦花丽树,碧草如茵。
邓怀农是何人?近百年来,就算是“老唐闸”,对这个名字也并不熟知。20世纪20年代,当邓怀农在唐闸河东开始建造住宅时,大概只有附近的人与他有过接触。直到邓怀农名满沪上之后,南通文化圈内的人才知道画坛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乡贤。
邓怀农笔下的菊花
1894年,邓怀农出生于如东马塘镇。当时马塘属于如皋东乡。邓怀农曾用过“东皋老农”的别号,后人以为他生于如皋,大概就是源于此。1913年,邓怀农在南通师范学校接受了美术入门教育,师从金沙镇知名画家张馨谷,绘画技艺迅速长进。邓怀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最初走的并不是职业画家的路线。翻开他的履历,就能理解他为何会迁居唐闸,随后又移居上海。
他在金沙镇当过教师,这应当是为了更好地求教于张馨谷先生。接着他“跳槽”成为扬州运河工程局书记员,这可以理解为他是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得一个收入稳定的职业。举家从马塘迁到通扬运河畔的唐闸落户,应该是工作的需要,而那时有“小上海”之称的唐闸,也让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有了栖居于此的愿望。不久,邓怀农到了上海,他是以上海十六铺平安轮船局职员的身份跨进这座大都市的。没想到他的艺术之梦后来在这里奇迹般地实现了。
1925年,邓怀农已经在上海画坛崭露头角了。这一年的《申报》上刊有一则《怀农村人花卉特例》。由湖州名画家王一亭等三位名家为其定下的润格,已经是成名画家的标准了。王一亭正是邓怀农赴沪后所拜的恩师。“怀农村人”在绘事上深得其师“白龙山人”的真谛。书法大师邓散木曾在《邓怀农先生画册》题评中写道:“怀农吾宗,得天独厚,工绘事。出入青藤、白阳之间。后从白龙山人游,心师手追,益臻神化。信笔所之,杳然远俗。”“青藤、白阳”指的是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徐渭和陈淳。
邓怀农广积博采,艺事大进。他专攻花卉,尤以画菊为最佳;偶作山水,青绿、水墨皆能。他诗画皆精,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镇青年,终成闻名海上的写意花鸟画大家。
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曾购邓怀农墨菊一幅,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海中国画院经过筹备,于1960年正正式成立。画院从上海三四百名画家中遴选了69人为专职画师或画士。画师相当于教授,画士则相当于讲师。当年竞争十分激烈,邓怀农与刘海粟、谢稚柳、朱屺瞻、吴湖帆等成为该院第一批专职画师。
邓怀农故居院内的修竹
邓怀农有着爱国爱民之心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情怀。他重义疏财、乡土情深,尤关爱同乡后学,在书画界有“画侠”之称。南通海门人王个簃早年赴沪求艺,邓怀农就曾热心资助、大力推荐,使王个簃得以投身吴昌硕门下,终成一代名家;南通小海人、香港已故实业家方肇周年轻时初闯上海滩无以立足,也是邓怀农施以援手,助其入沪商界谋生发展。
邓怀农的艺术生涯很长。晚年的他笔墨更为精纯,且专注水墨写意,尤其是墨菊、墨竹于恣肆挥洒中不失敦厚意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称誉,也奠定了他在近代写意花鸟领域的重要地位。1986年,邓怀农走过了92年漫漫艺术人生,静静地离开了人间。
后半生寓居沪上的邓怀农,应该会在闲暇时回到唐闸的老院子里小住。这里有他自己设计的画室,也有他悉心打理的花园。受老师张馨谷影响,邓怀农对菊花尤为钟爱。他也精于艺圃,年轻时曾在园中亲手栽培菊花数百种,常常独自默对,细心揣摩,故其笔下的菊花不但神韵生动,不同品种之菊茎叶差异也毫不混淆。唐闸能够成为国内驰名的菊花保种基地,与邓翁这样的顶级花友或有关联。
如今,邓宅园芜人去。但愿不久能在保护好这所故居的同时,恢复当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