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幕生涯

游幕生涯

一场因张謇升学而引发的“冒籍风波”,耗尽了张家的财产。归籍之后,张謇决定走出海门及通州,到更远的地方去,凭自己的锦绣文章谋一份薪酬偿还债务、回报家庭。同时,他的心里也有一个“诗与远方”的梦想。恰在此时,慧眼识才的通州知州孙云锦调任江宁发审局,他再度伸出援手,聘请张謇担任发审局书记,也就是他的幕僚和助手。

同治十三年(1874),22岁的张謇随孙云锦前往江宁,开始了自己的游幕生涯。按照传统观念,从科举步入仕途无疑是读书人最理想的出路,而获得军政名流的赏识,成为他们的幕僚,也是一份衣食无忧的职业,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打通了人脉。

到达省府江宁后,张謇眼界大开。他在治事之余,抓住机会访师交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钟山书院和惜阴书院,两个书院的院长李小湖和薛慰农都非常赏识张謇。通过孙云锦的介绍,张謇又向凤池书院院长、桐城派大师张廉卿学习古文法。这三位院长都是当时国内一流学者,张謇如饥似渴地向这些名师学习,学业又有了很大进展。

张謇的才名开始在江宁传播,而他为孙云锦代拟的公函也引起军政界的关注,这其中就有淮军著名将领吴长庆。吴长庆当时统帅庆军驻扎在浦口,孙云锦引荐张謇结识了这位儒将。

吴长庆出身书香门第,幕府中云集了一大批学者名人。他与张謇认识之后,不久即亲往张謇避居的惜阴书院拜访,又盛情邀请张謇前往浦口军营小住。吴长庆在不少场合盛赞张謇的文章,渴望将这位才子延揽入幕。

令张謇感动的还有一件事。光绪元年(1875)二月,吴长庆给张謇写了一封信,提醒张謇去参加顺天乡试,并提出给予资助。三天后,吴长庆派人送来100两白银,可见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张謇。

电视剧《张謇》再现张謇青年时期发愤苦读的情景

光绪二年闰五月(1876年6、7月)间,24岁的张謇正式进入吴长庆幕府。吴长庆对张謇极为看重,给予每月俸银20两的优厚待遇,让他参与军中要务,起草重要公文。为了让张謇静心读书和办理文案,吴长庆特地在军营旁构筑茅庐五间,对其关爱可见一斑。

张謇加入淮系庆军,是胸怀远大抱负的。他期望辅佐吴长庆成为“高勋照图丹”的第二个曾国藩,在此过程中自己也能建功立业。同时,张謇也没有放弃科举之路。只是他这一阶段的考运不好,从1876年到1880年,在各次乡试中连连铩羽,连举人的名分都没有获得。以后由于随军调动,连续五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1877年12月,张謇具呈学官,正式改名为“謇”,字季直。这个名与字,加上晚年的自号“啬翁”,成为广为人知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