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布就纱:城乡命运共同体

弃布就纱:城乡命运共同体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不妨站到百年前横跨于通扬运河的大洋桥上向两边眺望,那里演绎的是怎样一幅物阜民丰、商贸繁荣的生动画面啊:连绵数里的古运盐河上舟楫相连,沿岸工厂林立,花行、纱庄、布店等商铺鳞次栉比。

当然,最能吸引关注目光的还是大生纱厂钟楼前的那座码头,它不舍昼夜地向人们展现着这样的景象:一条条载满原棉的拖轮在此抛锚停泊,等待卸载;一批批纱布成品货船由此解缆离岸,争先恐后,喧嚣鼎沸。

唐闸主要工业遗存

我们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大生码头,不仅仅是由于它地处唐家闸的繁华中心,也不仅仅因为码头身后矗立着一家名重中外、声震东南的企业,更因为码头前的花来纱往、百舸千帆直接牵系着南通广大农村百万棉农、十万织户的生产与生活,牵系着唐闸镇上万户人家、数万民众的衣食所安、生计所依。

早在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张謇就对未来做了战略构思:利用南通地区植棉与乡村手工织造的传统优势,从当地农村购进棉花供纱厂纺纱,再将生产的机纱卖给当地农户织布,然后再将布匹收购上来向外埠销售,从而形成“工厂小车间,农村大工厂”的格局。

事实上,为了不与当地从事织布业的农户争利,张謇曾多次拒绝大生股东添置织机、博取厚利的诉求,他所独创的经营方针闪烁着儒家文化的智慧光芒。

此后的发展果然如张謇所设想的那样,大生的纱机一响,整个南通地区的土布生产便随之运转,逐渐形成了以唐家闸为辐射中心,包括兴仁、白蒲、平潮、金沙、西亭在内的五大土布生产基地。土布业成为当时南通地区的经济支柱,它使那个苍茫末世有幸生在南通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的确,张謇兴办工商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儒”的身份。他创办的大生、广生、阜生、资生、泽生等企业的名称,无不包含着“救民于水火”的民生思想和宽广胸怀。在如何获得土地种植棉花,从而解决原料的问题上,张謇开辟了一条完全有别于“圈地运动”和掠夺自然资源、他人财富的道路。他的理念是,如果为了发展工业而让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势必造成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和农民利益受损,这样牺牲一方利益去满足另一方利益的做法是断然不可取的,是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

对于困难群体的关心,张謇可谓无微不至。由于张謇企业的职工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因此,春节工厂总是提前几天放假,让他们拿了工资、奖金早早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直到元宵节后方才开工。逢到农忙时节,工厂也会停工放假,以利职工回家收割、耕作。

大批工房的兴造也是唐家闸民生工程的一大手笔,它们有力地促进了近代唐家闸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了工业快速发展与市镇的繁荣。张謇对唐家闸的经营还涉及建桥、筑路、疏河、造闸,以及兴办学校、医院、公园、育婴堂等民生事业。他以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支点,力图通过创办实业和社会事业,使贫苦民众获得“新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地诠释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