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沧海为桑田

已见沧海为桑田

张謇的目光从长江畔新崛起的大生纱厂,投向南黄海边那片荒无人烟的滩涂,一开始是为了解决纱厂的原料供应。随着大生纱厂的产销两旺,迫切需要用企业的方式解决原料基地问题。

张謇认为“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农事,本末不备”。农业是工商业的基础,如果只顾扩大纱厂的生产规模,不考虑产棉基地建设,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于是,张謇开始了他在南黄海边垦牧拓荒的崭新历程。

当年在家乡筹办通海团练时,张謇就注意到了黄海之滨“高天大海间之一片荒滩”。20世纪之初的张謇,经过了商海沉浮,已经具备了前瞻的眼光。在他眼里,这些荒滩是可以变成金银滩的。

江海博物馆内的雕塑重现了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的情景

张謇在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后,代刘写《拟变通开垦海门荒滩奏略》呈报朝廷,获得批准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秋天,张謇着手在通州、海门交界处筹建“通海垦牧公司”。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二十二日,通海垦牧公司基建工程正式开始,经过了近十年的开发,这一工程才于宣统二年(1910)初步告一段落。

通海垦牧公司是以招股集资的方式获得资本的,由此它成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农业公司。张謇称之为“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之志”。他的志向,不仅仅是为工厂获取原料,更希望能在沿海打造出宜居宜业的新型园区。

通海垦牧公司股票

此时的张謇,年过半百,他请江宁画家单林画了一幅《东海牧夫长五十小像》。画中的张謇坐在石头上,周围牛羊环绕,完全是一个垦牧者的形象,这幅画表达了他开发沿海滩涂的决心。

张謇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简朴,他到垦区察看农事时,经常穿着布衣布鞋,坐一辆独轮小车。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十多年间,先后有20多万海门人追随“四先生”奔赴沿海垦区。这数十万移民在绵延600里的黄海之滨扎下根来,时至今日,这些垦牧者的后裔已达500万人,不少人依然保留着海门的沙地话口音。

张謇率领他的垦牧团队,与天斗(雨涝)、与地斗(盐碱)、与海斗(风潮)、与人斗(地权),其中的艰辛血泪难以胜数。1905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持续了五天五夜,将刚刚建成的堤坝全部冲毁,通海垦牧公司的直接损失高达20多万两白银。张謇亲自率人坚守现场,组织抢修,并四处筹款补救。面对巨大损失,他要求把“忧患”当成“鞭策之教师”。以副经理主持垦牧公司的张謇门生江导岷,在每次狂风暴雨中现场主持,一次次守卫危堤,从不退缩。

张謇请画家画了《东海牧夫长五十小像》,以此表达开发沿海滩涂的决心

十年的坚持,通海垦牧公司终于迎来了云开日出之时。垦区新种的美国进口棉源源不断地供应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还能从资金上反哺大生。垦区的风貌大为改观,用张謇的话来说,通海垦区已经是“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途梁,若成一小世界矣”。为了便利生产和百姓生活,公司还在垦区设立了工场、仓库、钱庄、学校、邮局等。位于启东的海复镇,就是因垦牧而兴起的。这个地名也是张謇所起,取“沧海复桑田”之意。张謇还为通海垦牧公司望稼楼作过一副对联:“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

张謇为通海垦牧区内新建的望稼楼所题对联

在这片荒芜海滩上,张謇像当初所承诺的,致力建起了“新新世界雏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在每一堤都建了一所垦牧小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垦牧乡高等小学。张謇的教育强国之梦,在这偏居一隅的海角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