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江苏民营航运业起航之地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江苏民营航运业起航之地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位于唐闸北市街,坐西朝东,面向通扬运河。公司现存唐闸北川桥畔老办公楼一座,为两层西式楼房,共八大间,整体保存完好。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作为大生码头的组成部分,被评为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大生纱厂开工获利,带动了大生系统其他企业的兴起。由于交通运输业的滞后,系统企业的原料及产品运输费用较高,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张謇深切感到“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地方自治,交通尤要”。为此,张謇开始筹建以通州为枢纽,以航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

1903年3月,大生纱厂为运输原棉和棉成品等需要,租用一艘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唐闸、吕四之间。后来为适应日益繁荣的运输需要,决定集股成立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初时定名为“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这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航运企业,也是江苏民营航运业的起航之地。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股份总额为16万元,最早由大生纱厂投资25200两白银,后转入通海实业公司。公司总理为张謇,经理沙元炳,协理江石溪。

在张謇的精心谋划和两位先贤的大力相助下,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在创办第二年便拥有了6艘运输船,航线可通达如皋、泰州、扬州和本地东部的金沙、余东、余西、吕四等地。

1920年前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有小火轮20艘、拖轮15艘,开辟的航线多达10 条, 遍及镇江、扬州、泰州、盐城、高邮、宝应等主要城镇, 沿途停靠56 个码头, 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的航运网络。

Tips 江石溪(1870—1933)辟的航线多达10条,遍及镇江、扬州、泰州、盐城、高邮、宝应等主要城镇,沿途停靠56个码头,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的航运网络。

清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人。出生后跟随父亲迁至江苏省江都县仙女庙。自幼聪颖好学,早年赴皖南应试秀才,后至江都丁沟镇名医周云溪处学习中医,六年业成,悬壶于乡里,深受病家称道。辛亥革命后,在仙女庙内河轮船公司任职。1915年后,受聘为南通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并参与大生集团垦区的开发建设,发明割草机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1933年9月病故于扬州。江石溪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曾协理张謇兴办实业和学校,留下了自己济民救世的“诗囊”《梦笔生花馆诗集》。

大达轮船码头

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南通人的出行,而且使大生集团在对外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