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铁主义:实业报国的路径

棉铁主义:实业报国的路径

今天,当翻开张謇日记时,我们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国家、民族和百姓的命运,他表现得十分担忧和焦虑,“内忧外患,相逼而乘”“时事之艰难极矣”“时而忧国计,时而忧民生”“政局未定,民困尤深”之类的词句比比皆是。

如何让中国社会走出困局?张謇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没有工业化,现代化就失去了动力。因此,他选择的道路是实业救国。可是,在那个国势衰微、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苍茫末世,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业有一条什么样的捷径可走呢?

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求索和思考之后,张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南通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他由此走出了一条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相结合,城镇带动农村,农工商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工业化、近代化道路,从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南通模式”。

1910年,张謇查阅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结果发现,棉纺织品和钢铁是中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每年进口额高达3亿两白银。他认为,这是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严重逆差的主要原因,而严重的贸易逆差甚至比赔款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即不亡国,也要穷死”。为此,在这年6月于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张謇首次提出了中国现时的实业须实行“棉铁主义”(又称“棉铁政策”)的主张。

他进而结合自己多年办实业的经验阐述道,中国经济力量非常薄弱,发展实业,不可能齐头并进,全面铺开,必须选好行业,重点突破。棉织品是人人所需,也是中国“第一至大之漏厄”,铁是“兴实业,制造工农之器”不可缺少的材料,均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加以重点发展,便可带动其他行业的兴起,从而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扭转贸易逆差,“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重工业强调钢铁,轻工业强调纺织,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张謇已从战略高度抓住了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关键。由于财力的限制,张謇一生的事业主要在纺织,与外国的竞争主要也在纺织。后来,他在任农商总长期间,发布了奖励植棉条例等政策法令,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实业家的他,更是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抓紧发展棉纺工业和植棉业,形成了与列强“悍战”的竞争力。张謇对于钢铁工业,只能寄希望于汉冶萍公司“群策群力”,维护“吾华一线生机”。1912年2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有过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的预案,张謇坚决反对,并为此辞去了实业部长之职。1913年,张謇兼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为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謇提出并践行的棉铁主义,不仅是其创办实业的个人体会和指导思想,更是一种统揽全局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