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光绪十年(1884)七月二十一日,32岁的张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海门常乐镇。至此,他外出游幕的生涯已达十年。而此时距他下一次令全国为之瞩目的高光时刻,也就是大魁天下的那一年,还将有十年的等待。
张謇回归家乡后的这十年,并不是消极的归隐,相反,他逐步从后场走向前台,从读书转向实践,为将来的一番大事业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时,张謇的名声经过朝鲜这场实战已经不胫而走。朝鲜参判金允植赞许张謇:“当今用人之时,如吾先生之才,谁不欲以礼致之?”还在朝鲜时,该国君臣知道吴帅平乱之策出于张謇,就恳求他以宾师身份常驻朝鲜,当王室的国策顾问,被张謇辞谢。
张謇老家扶海垞内的尊素堂
张謇归国后,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求贤若渴,托人邀请他入幕。北洋大臣李鸿章虽与张謇政见不同,但也欣赏其才能和为人,希望能罗致帐下。张謇对这两位举足轻重的名公之邀,都婉言谢绝。于是,当时社会上就传有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拜李”之说。
张謇辞聘,有政见、气节等多方面因素,但主要的是,他希望凭科举“正途”来博取功名。回乡之后,可潜下心来“复读”,重新回到科举考试的轨道上。
光绪十一年(1885)五六月间,也就是张謇回乡的第二年,他由上海乘游轮北上,赴京参加顺天乡试。大家还记得,乡试对于张謇是道不大不小的坎儿,他之前在这一关止步多次。
乡试应该去省城考才是,1885年这一场,江苏考生张謇为何能去京城参加“异地高考”?只因当年将张謇带到省城江宁的孙云锦,此时正担任江宁知府,张謇是他的门生,依例应当回避,不能在江宁参加乡试。这年九月,转战京城的张謇高中顺天乡试第二名,终于取得举人身份,并因为南方人在北方霸榜而广受关注。
下一步,张謇面临的是礼部的会试,也就是登上科举之塔的最高层。张謇在家乡备考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空洞教条的八股制艺越来越意兴阑珊。这一阶段,张謇已经在尝试转型,他利用之前十年获得的阅历和名士身份,开始在家乡大兴农桑、发展教育、推动慈善。张謇后来倡导“地方自治”,包括实业、教育、慈善三个方面,这在他高中状元之前的乡居岁月里已构建了雏形。
张謇发现,海门一带土壤适合种桑树,一江之隔的上海就是生丝的出口商埠,于是他想方设法劝民植桑,推动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农民养蚕销售赋税过重的情形,张謇在光绪十八年(1892)呈请两江总督刘坤一“免丝捐十年,以兴蚕利”,几经波折后获得批准。张謇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通海一带盛产棉花,纺织产业更有前景,他与通州最大的布商恒记布庄老板沈敬夫结交,请求政府减少花布税收。沈敬夫后来在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艰难历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謇这一阶段先后受聘主持了赣榆的选青书院和崇明的瀛洲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可造之才。在瀛洲书院,他教出了两个得意弟子——安徽学生江谦和江导岷,这两位后来都成为他事业发展的得力干将。张謇后来总结自己办实业的成果,认为“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一兄”即三兄张詧,“一友”即沈敬夫,“两弟子”即江谦和江导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