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态各异的工房都有来历

这些形态各异的工房都有来历

老工房老工房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为大生纱厂职员建造的集体公寓。老工房坐北面南,临西市街,与大生放工桥相望,占地面积3220平方米,共有中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4排,每排12开间;单层平房2排,每排12开间。楼房每一开间为一单元,内有楼梯上下相通,楼上卧室,楼下起居烧煮;平房一般前面睡人,后面有披间做厨房。该工房虽然规模不大,却开了我国近代工房建设的先河。这座唐闸最老的工房,一式青砖砌成,墙体厚实,屋面小瓦盖顶,檐口有猫儿头滴水装饰,工艺相当精美;门窗、椽柱用料讲究,都是用杉木制作,每年桐油保养,虽风雨百载仍沿用至今未见朽烂。

东工房东工房位于唐闸高岸街北侧,旧称贞字工房,更早时为工棚区(北工房)。1917年工棚大火后重建。东工房计有砖木结构平房5排4弄200多间,占地面积16647平方米,住户主要为大生企业职工。与众多工房相比,东工房乃风水宝地,坐落于港闸河的高岸,背靠广袤的农村,附近有学校、医院,更有临街商铺,生活非常便利。东工房整齐排列,横排为弄,门户为号,极为干净整齐。来自天南地北,各种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在这里汇聚,南甜北咸,东淡西辣,成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南通精神最好的诠释。

西工房西工房位于唐闸高岸街,建成于1920年,为典型砖木结构的平房,是大生纱厂及其他企业职工配套的住宅区。这里除了户户门前的储水缸坛、屋后的树木盆栽略有差异外,其他设施别无二致,都是一式的结构、一样的配套。有着同样的职业、有着同样的生活规律、服务于同样的企业的劳工群体,集聚在工房大家庭之中,比邻而居,自成天地,同用一口井,共饮一条河,洒扫应对、淘洗晾晒于一条弄堂之内,日久天长,彼此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南工房南工房位于大生纱厂以西、港闸河南侧,原为张謇最早为大生纱厂及唐闸其他企业职工兴建的宿舍区。这片具有民国风格的工房历经百年沧桑,至今整片建筑单体依然保持结构大体完整。

新工房新工房是一片花园别墅式楼群,建成于1953年。工房仿苏联别墅样式设计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小洋楼40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8排72套。工房清水外墙,青砖红瓦,四周广植花卉林木,别具欧洲园林别墅特色。

四“里”在张謇创建的工房中,称为“里”的都是建筑档次较高的住宅。唐闸共有四“里”,大生里、阜生里、联益里与纺织里。

大生里大生高级职员的私人住宅,已毁于日寇的战火。旧址就在现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范围内。

阜生里为阜生茧厂职员工房,也早已荡然无存,原址处兴建了大南新村。

联益里初称元字工房,紧邻西工房与二工小,一式坐北朝南联排住宅,共6埭,前3埭每埭4套三开间,后3埭6套双开间,是专为大生纱厂职员、学校教员等建造的高级住宅区。

纺织里这是大生纱厂专门为纺织学校教授建造的高级住宅区。工房比邻学校大门南首,总共4埭20套,三开间庭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