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公事厅:“四先生”当年在此办公

大生公事厅:“四先生”当年在此办公

经过一道院门,我们就进入了大生公事厅。公事厅坐北朝南,前面大院两旁分别植有两棵花树,一株是紫薇,一株是蔷薇,这两棵花树都是张謇当年亲手所植,如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赏过花树,我们迎面看到的就是苍松翠柏掩映着的近代实业家、大生纱厂创始人张謇的铜像。张謇于1926年逝世后,大生在公事厅前的天井里树立了他的铜像,以示纪念。“十年浩劫”期间,张謇铜像被推倒。1985年10月,通棉一厂厂庆90周年时,工厂复立了张謇铜像。

穿过铜像背后一棵高高耸立的大松树,便是大生纱厂公事厅。公事厅建造于1900年,原先是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建筑,东西两侧为二层厢房,有回廊和正厅相通。如今厢房已被拆除,仅留公事厅正厅建筑。此楼为二层砖木混合结构,歇山九脊楼堂,小瓦屋面,白墙红柱。楼下大厅按照晚清时期议事厅格局陈设,悬挂有张謇恩师翁同龢手书的“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楹联。

楼上有五间房,是当年被大生职工称为“四先生”的张謇与其助手在厂时办公及住宿之处。现已辟为“大生厂史陈列室”,重点介绍大生纱厂的创办及其后张謇在南通兴办一系列工厂、学校和致力于地方事业的珍贵史实,以及当代大生集团公司的发展状况。

人们来到大生公事厅前缅怀张謇先生

走进公事厅,那数百张图片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百年企业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们:这里有艰难创业的劳苦,也有功成名就的荣耀;这里有客来货往的喧嚣,也有壮志难酬的孤独;这里有先贤成就的伟业,也有薪尽火传的继承……

展览的第一部分为“状元办厂创业维艰”,这部分向我们展示的是大生纱厂从1895年创办至1899年投产的那段历史。

展览的第二部分为“黄金时期迅速发展”,它向人们展示了1900—1921年大生那段从初创到辉煌的历史。

利用大生纱厂的实力及自己的影响,张謇还在南通一隅之地,办公益,搞慈善,把偏居江北一隅的南通迅速推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国内时局动荡和欧战结束后国外纱布的倾销,以及企业战线拉得太长,至1925年大生纱厂负债累计900余万两白银。1939年,企业又遭日寇强占,资产损失大半。后来,国内战乱,通货膨胀,企业内部争权夺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企业已到破产边缘。展览第三部分正是展示了大生1922—1948年这段“内忧外患濒临破产”的历史。

当我们拾级而上,踏上二楼时,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大生儿女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历史。

作为张謇事业的传人,新一代大生儿女在传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崭新的姿态和豪迈的激情,积极打造经济升级版,使企业由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由纺织制造走向纺织“智”造,由单一纺织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百年大生,正由大变强,由优秀走向卓越,迈向新的辉煌。

走出已有115年历史的公事厅,张謇的铜像高高矗立在楼前的院内,他深邃的目光依然深情地注视着脚下这片他曾经倾注过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土地,而他身旁那株当年亲手植下的紫藤也依然在风中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