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闸粮业公所:当年米市赖此定盘
漫步唐闸,走出汤家巷口,沿着通扬运河往步行桥方向走去,一座面朝运河的小楼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抬头看见“唐闸粮业公所”的金字匾额,便有了一种探究的冲动。
踏进唐闸粮业公所,正对大门的是雷祖殿。殿内一副传统的对联“粮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提示我们,这里复原的是20世纪初唐闸粮业公所议事厅场景。
画家笔下的唐闸粮业公所
二楼是一个名为“积仓糇粮”的陈列展。这名字很古朴,出自《诗经》里的《大雅·公刘》。花点时间看一看,确实能够对唐闸粮业公所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基本了解。
唐闸这地界,处于江河交汇之处,是古运河进入州县的唯一水路通道。在明、清两代,通州的四大产业——渔、盐、棉、纱,都要通过这个北大门运往南北。
1895年,张赛在唐闸创办大生纱厂。初创时,唐闸小镇集聚了2万多人。随着大生企业的发展壮大,各种怀揣着梦想的漂泊者云集于此。到20世纪初,这里的常住人口迅速翻了一番。本地粮油供应开始紧张;加上为了满足大生纱厂原材料的需求,许多地方广种棉花,粮田面积日益削减。本来就不以产粮见长的南通,顿时成了缺粮大户。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大生企业就利用自身的运输优势,把纱、布运到全国各地,再从国内四大米市采购粮食回来,这样粮食业就成了唐闸仅次于纺织业的第二大产业。唐闸的粮市迅速崛起,成了苏中、苏北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复原后的唐闸粮业公所雷祖殿
唐闸当时的粮食市场在河西的中市和北市,从事粮食买卖的牙行(相当于现在的中介)多如过江之鲫。新谷登场以后,每日成交量一般有数千担(1担=50千克),最多时近万担。这个行业的水很深,繁荣的背后乱象丛生。牙行不断增加,收取的佣金不一致,潜规则就开始暗潮涌动,且量器也有大有小。一些不良米商便趁机玩起了花头,受害的则是普通百姓。
自幼浸润于儒家经典的张謇,对于“诚”“信”自不陌生。针对粮市米行的种种乱象,张謇于1905年发起成立了唐闸粮业公所。
唐闸粮业公所的制度设计很先进,理事和监事由会员推选行业中资金多、实力强的企业主担任。大生集团是当仁不让的龙头,于是,粮业公所的首任理事长为大生高级职员宗渭川。1916年,粮业公所扩大规模,购河东中市街房产一处,另添建26间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并设雷祖殿作为议事厅。如今展现在游客眼前的这座粮业公所,再现的就是当年河东的景象。
稳定粮市就能稳住人心。粮业公所在议定佣金标准的基础上,开始统一“度量衡”。每年6月24日,各行业的斛、斗、秤都要到粮业公所核准,烫上当年的火印才能使用。那些在器具上玩手脚的米商就无处遁形了。粮业公所注重公益性,每年都组织慈善活动,比如腊月施粥,让穷苦者每天领一次,后改为凭票领米。无论是施粥还是发米,米都由会员捐助。
唐闸粮业公所的这一通操作,为本来就兴旺的唐闸商贸市场再添了一把火,闻风而动的外地客商大举进军唐闸进行粮棉交易。1919年3月17日,本地《通海新报》载:“凡长江上下游及内地各界粮商无不呼唐家闸为米市云集之地。南至十里坊,北至十八里河口,西从闸口到天生港都泊满了里下河等地的网船。安徽来的是江湖船,最多时大小船只达千艘。”唐闸粮业公所理事长在1922年的一次粮食大会上说:“唐闸为南通实业之总枢,而实业之贸易最盛者,当推粮业。”唐闸市民口头曾流行的谚语“装不完的西北,塞不满的东南”,专指通扬运河上南棉北粮运输的繁兴盛况。
粮食供应紧张时,唐闸粮业公所就派人外出采购,以平抑市场。1926年发生春荒,唐闸粮业公所就开启国际贸易谈判,从缅甸仰光采购1800包大米,专门成立仰光米平粜局开仓平粜,采取每人限购1~5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断米”的严重局面。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催生了唐闸粮业的兴盛,而健康发展的粮业,也为民族工业的续力做出了“粮草先行”之功。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走进这个展馆,可以了解唐闸粮业的百年历程。这为解读唐闸民族工业风情小镇提供了一个生动直观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