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下海
学者章开沅说:“1895年,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有三个人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而张謇却选择实业与教育。三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或许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1895年夏天,张謇为署理两江总督兼署江宁将军的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此前,张之洞奏请任命张謇总办通海团练,以防备日本军队随时侵略江海交汇的南通、海门。
张謇根据他在庆军幕府的从军经验有效地组织江防,如果真的发生战事,他成长为新一代的曾国藩不是没有可能。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实施,张謇操练的通海团防没有获得实战检验的机会,但他却由此与大帅张之洞一拍即合。身为洋务派巨头的张之洞与张謇倾心交谈之后,决定将这位新科状元“拉下水”。
张謇在代拟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这是他“实业救国”思想形成的标志。张謇提出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主张,其中“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正是他后来付诸实践的自强路径。
张謇明确提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这里面除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还有一层为读书人正名之意。过去人家把读书人说成“书呆子”“书蠹头”,就是形容他们不灵巧,不会做事。而书生又偏偏喜好说空话,说负气话。张謇下决心以身作则,让人们看到读书人是可以做实事、做大事的。
1895年年底,张之洞正式委派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要求他招集商股,尽快将纱厂办成,以此来作为抵抗外国列强经济侵略的实招。此前数月,张之洞就授意张謇在通州办纱厂,张謇在“踌躇累日”后,慨然应允。
纪录片《张謇》中大生纱厂的场面
尽管在后人看来,张謇获准以朝廷官员的头衔经商,如同带着公务员身份的“救生圈”下海,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在当时,在重仕轻商的传统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积习的情形下,“状元下海”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张謇就把自己下海经商称为“舍生喂虎”,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
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从1895年筹办纱厂起步。他之所以选择办纱厂作为实业救国的第一步,是因为家乡通海地区滨江临海,素以产棉著称,民间有纺纱织布的传统。经过筹划,他将纱厂的厂址选定在通州城西北15里处水陆近便的唐家闸。从此,唐家闸正式走进历史,从一个寂寂无闻的荒凉村落,一跃成为世界地图上标注的工业重镇,如今更被专家称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
张謇给纱厂取名“大生”。这二字源自《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对于厂名的含义,张謇后来曾与友人交谈时做过解析: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大生纱厂股票
Tips 状元办厂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五日,张之洞奏派张謇和苏州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等分别在通州、苏州等地设立商务局。陆润庠也是状元出身,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陆不久即回归仕途,官至太保、大学士,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当年,长江南北两位“文章魁首”同时“下海”,各有表现,“状元办厂”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