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实业领袖
状元的头衔并不是逢山开路的通行证。大生纱厂的创办,让张謇领略到了从未遭遇过的艰难与挑战。办厂的资金何在?张謇毕竟一介寒儒,他办团防时连自己的藏书都拿出来变卖了。纱厂筹办之初,为避免企业实权落入官方手中,张謇效行西法,以股份制形式吸引民间资本。于是就有了“通沪六董”这样的招商协议。
“通董”虽然积极,毕竟财力有限;“沪董”犹豫不决,乃至出尔反尔。张謇“闻谤不敢辩,受侮不敢怒”,一时间处于“进无寸援,退且万碎”的尴尬境地。张謇四处奔走,除了募集资金外,还需争取政策扶持,他多次走进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衙门,向回到任上的刘坤一求援。张謇奔波穿梭于通、沪、宁之间,困窘之时连旅费都要靠卖字筹措。
大生纱厂从1895年年底开始筹办,到1899年四月投入生产,历时44个月。其间几次濒临夭折,全靠张謇坚忍苦撑。张謇这几年还一直执掌江宁的文正书院,尚有大量教务要落实,包括1898年他循例到北京翰林院销假期间,大生事务全靠“通董”之首沈敬夫等得力助手艰难维持。
实际上,张謇本人在这个阶段面临三年守制期满,必须重回翰林院复职的人事问题。张謇于1898年春再度入京,到翰林院销假,同时向恩师翁同龢汇报自己在家乡办实业的心得。翁同龢对张謇的实践和主张极为欣赏,在日记里写道:“看张季直各种说帖,大旨办江北花布事……此君的是霸才。”此后又称赞张謇“毕竟奇才”。师徒俩没有料到的是,百日维新开始后的第四天,后党就以闪电般的手段谕令翁同龢开缺回籍,直接打击了帝党的首领和变法的枢纽。
翁同龢黯然离京,本来就无意流连官场的张謇,于六月二日在翰林院和吏部听旨正式复职后,第二天就以“通州纱厂系奏办,经手未完”为借口,再度向翰林院请假。当天下午离京前往塘沽候船,晚上在日记里写道:“读书三十年,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与其说是自嘲,不如说流露出一种自信。而此次南归,张謇躲过了戊戌政变的凶险之境,称得上先见之明。
张謇已决意远离官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而实业的路无论有多苦,他都会咬牙坚持到底。
逆境求生的张謇大生团队,终于闯过了创业初期的各种险滩激流,迎来了开机出纱的又一春。这其中的艰难历程,本书的下一部分还将详述。
1899年农历四月十四日(5月23日),大生纱厂正式出纱。听着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广阔的江海平原上,第一次出现了以现代机器生产的棉纱。一座新型纱厂从此矗立在经济相对滞后的长江北岸,它不仅在短时间内催生了唐闸镇,还将引起通海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翁同龢为大生纱厂所书对联
1900年,大生纱厂的纯利润就达7.8万两白银。张謇开始以大生纱厂的利润滚动发展,演绎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张謇的实业梦想就此展开。大生纱厂大获成功后,他于1904年在崇明外沙久隆镇(今属江苏省启东市)建成大生分厂(又名大生二厂)。接着,张謇在自己的家乡海门建成大生三厂。下一步,张謇计划在长江南北另外建五个分厂。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宏伟规划中只有位于南通城南的大生八厂于1922年建成投产。尽管如此,截至1925年,张謇创办的四家纱厂总计拥有15.57万纱锭,占全国纱厂纱锭总数的7.65%;布机1342台,占全国布机总数的10.04%。由此可见张謇对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重大贡献。
大生二厂外景
大生三厂轻便铁轨火车
张謇以唐家闸为创业基地,从这里出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华东地区先后创办了数十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良性循环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跨行业、跨领域的民族资本集团,其规模也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企业。张謇作为这一企业集团的创始者和领军人物,也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和“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