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工房:两万人曾在此安居
继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在唐闸又创办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广生油厂、大兴面粉厂、大隆皂厂、大昌纸厂、颐生罐洁公司等一系列企业。如此大规模建厂,使得产业工人的队伍一下子变得十分庞大,这当中不但有本地人,还有许多外地人。为了解决这些人特别是外地工人的居住问题,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了唐闸人的生活中——工房。
唐闸老工房鸟瞰图
1897年,大生纱厂的基建进行得如火如荼。工地附近盖起了简陋的芦棚茅屋。一大帮赤膊短褐、脚踩草鞋的外来工匠是这里最初的居民。后来,随着工厂的落成和工匠们的离去,工棚转而成了纱厂工人的住宅——这是唐闸工房的雏形。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大生纱厂创办伊始,张謇便从宁波、无锡等地招来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背井离乡的他们同样面临着安居的问题。为此,1906年,张謇在唐闸西市街北侧建起了标准较高的工房。工房采用中式砖木结构,计有两层楼房4排、单层平房2排,且每排均为12开间。
修缮前的老工房
这是唐闸镇历史最悠久的工房遗存,人们习惯将它叫作老工房。老工房的建成如同筑巢引凤,稳定了外来人才队伍,保证了纱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管理。
当年的老工房整洁有序,不容许私搭乱建,每户除了门前的储水缸坛、屋后的树木盆栽略有差异外,其他设施别无二致。房屋与房屋之间的过道称为“弄”。弄头弄尾都有路灯照明,房前屋后都有排水阴沟,因此夜间行走无须摸黑,雨天路面不会积水。再有就是公厕的建造,使农耕时代的茅房终于完成进化,并有了男左女右之别。
由于工房是租赁给职工居住的,因此,凡屋漏墙倾、门窗损坏,一律由大生纱厂派人修缮。厂里对工房的维修管理有很严格的规范。逢到夏季,排排住房都要扫瓦捉漏;每隔一段时间,家家门窗都要油漆见新。
修缮后的老工房
徜徉在老工房的弄堂里,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个多世纪前的某个清晨吧!那时候,最早响彻唐闸镇上空的是大生物纱厂的汽笛声。头一声汽笛响催促人们起床。随着这汽笛声,各家各户门前便都响起了市井之声,一天的日子就此拉开序幕。第二声汽笛响是提醒人们该进厂了。穿过西市街,走过放工桥,便是工厂的北大门。每逢这个时候,桥上总是人潮涌动,工友之间相互寒暄的场面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景。
从1918年开始,张謇就在唐闸大规模兴建工房,这就是后来的西工房、东工房、南工房和高岸街工房。事件源于一场灾难。1917年一个寒冷干燥的冬夜,发生于厂北工棚(北工房)的大火使很多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让张謇进一步认识到,改善工人的生活环境、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1920年,耗资81000余元的东工房、西工房、南工房和高岸街工房相继建成。当时,张謇取《易经》中“元”“亨”“利”“贞”四字为这些工房冠名,其寓意是希望企业大展鹏程、万事亨通,而职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安享其利。
此后,联益里、大生里、阜生里、纺织里等一批高档次住宅也大约在这一时期次第落成并交付使用。这些供大生职员、学校教员、地方行政人员居住的房屋,清水外墙,红漆门窗,庭院与居室比西工房等要宽敞很多。
新工房是唐闸第二代工房的标志,建成于1953年。这是大生企业公私合营时,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而兴建的工房。工房采用苏联别墅样式建造,其分配模式体现了全民崇尚英雄、爱戴劳模的社会风尚……
据记载,在鼎盛时期,唐闸的工房达到200多排,居住人口超过2万人,这在中国近代工业市镇中是绝无仅有的。
工房承载着历史,包含着故事,那一排排建筑上刻下了专属于唐闸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