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继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在唐家闸又创办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广生油厂、大兴面厂、大隆皂厂、大昌纸厂、颐生罐洁公司等一系列企业。如此大规模建厂,产业工人的队伍一下子变得十分庞大,这当中不但有本地人,还有许多外地人。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了唐家闸人的生活中,这就是“工房”。

1897年,大生纱厂的基建进行得如火如荼,工地附近盖起了简陋的芦棚茅屋,一大帮赤膊短褐、脚踩草鞋的外来工匠是这里最初的居民。后来,随着工厂的落成和工匠们的离去,工棚转而成了纱厂工人的住宅——这是唐家闸工房的雏形。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大生纱厂创办伊始,张謇便从宁波、无锡等地招来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背井离乡的他们同样面临着安居的问题。为此,1906年,张謇在唐家闸西市街北侧建起了标准较高的工房。工房采用中式砖木结构,计有两层楼房4排、单层平房2排,每排均为12开间。

张謇时代的老工房

这是唐闸镇历史最悠久的工房遗存,人们习惯将它叫作“老工房”。老工房的建成如同筑巢引凤,稳定了外来人才队伍,保证了纱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管理。

1917年一个寒冷干燥的冬夜,发生于厂北工棚的一场大火使很多人沦为赤贫,这让张謇进一步认识到,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提高工人的生活待遇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从1918年开始,张謇在唐闸镇大规模兴建工房,这就是后来的西工房、东工房、南工房和高岸街工房。张謇取《易经》中“元”“亨”“利”“贞”四字为这些工房冠名,其寓意是希望企业大展鹏程、万事亨通,而职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安享其利。

据记载,鼎盛时期,唐家闸的工房达到200多排,居住人口超过2万人,这在中国近代工业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不仅要让职工安居,还要让他们有休闲的去处。为此,1913年,张謇在唐家闸大洋桥东堍规划并建设了南通首座公园——唐闸公园。公园占地十余亩,内设小桥、溪流、假山、茅亭,遍植松柏、花木,环境十分优美。这座公园的整体设计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孙支夏之手,它比南通城里五公园的建造还要早。

张謇把慈善事业看作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补充,他不仅是胸怀天下的英雄,也是一位有着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

1913年的唐闸公园荷花池

唐闸公园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