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见证了古镇两处繁华
1904年,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天生港的三座石驳码头终于建成,分别称为东码头(通靖)、中码头(通源)和西码头,其中东、中两座码头上建有木质栈桥,并配有趸船等附属设施,可停靠1000吨级轮船。建造天生港的费用,除600米长的块石护岸和三座码头由政府出资外,其余购置趸船、建造栈桥和岸上仓库等设施所费10.5万两白银均由张謇筹集。
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
天生港海关和仓库
天生港的建成结束了南通地区沿江近海无码头的历史,它标志着南通的港口建设终于走入了近代。
天生港开埠之后,作为工业重镇的唐家闸与它之间的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日渐繁忙,但是,沟通两地的港闸河河道蜿蜒浅窄,无法满足通航的需要。为此,1905年,张謇组建了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其业务主要是测量长江与内河水位,疏浚和加深天生港至唐家闸水道,兴建船闸以均衡江河水位,并兼顾农田水利。
随着张謇事业的发展,南通的近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曾经荒芜的乡村逐渐变成了热闹的街市。既然有了街市,那就得取个名字。那时候,位于港闸河起点处的泽生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一条“L”形的街道旁,于是,人们就将这条街称为“泽生街”。
唐家闸的泽生街处在港闸河的起点,有趣的是,在天生港镇港闸河汇入长江的终点处也有一条泽生街,它的名字同样源于“泽生公司”。天生港镇上还有大达街、通燧街,它们的得名则是因为张謇在此创办了大达轮步公司和通燧火柴厂,这几条街同样是天生港当年最繁荣的商业街。
若干年后,也许是为了有所区别,唐闸的泽生街更名为“高岸街”——取这名字是由于当年浚港挖土使泽生街的路基高出别处许多。但是,为了永远铭记张謇先生的丰功伟绩,街内的一条弄堂仍保留了“泽生内弄”的名称。
在天生港建成之初,为了减轻江潮的冲刷,确保码头的安全,采用了抛石护滩的方法来稳定岸线。而张謇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张照片正是他顶着满头白发,双手拄拐,身体微躬,在滔滔长江边视察筑楗工地的情景。这天是1926年8月1日。23天后,这位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一座城市命运的晚清状元永远地阖上了双眼。
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