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一个时代的校歌
“紫琅葱郁,碧水清涟,四面环通。校风整肃校声隆,学业贯初终。愿我学子,养成国器,大道知为公。”这是当年位于唐闸镇上的敬孺中学的校歌中的一段,它描绘了当年的校园环境、办学模式、治学精神和育人强国宗旨,勉励学子勤奋学习,养成大器,将来成为奉献祖国的英才。
敬孺中学是由张謇胞兄张詧用次子敬孺逝后的遗资2万多银元在唐家闸河东创办的,初名“私立敬孺高等小学”。1926年,张詧又出资2万余银元,扩办初中班,易校名为“私立实业敬孺初级中学”。1931年3月,更名为“南通私立实业敬孺初级中学”。
在张謇等人办学思想的影响下,唐家闸的工厂、企事业单位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都谋求着推动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一时间,唐家闸办学兴教之风蔚为大观。
1932年8月,由大生一厂职工发起创办的“私立唐闸工人子弟小学”学生均为一厂工人子弟,一律免费入学。学校初借资生铁厂厂房开课,1933年建新校舍于高岸街,同年全体师生迁入新校址上课。至1946年,该校学生达千余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唐家闸地区规模最大的六年制高等小学校,经费仍由通棉一厂承担,面向社会开放。
1948年,为纪念大生纱厂建厂50周年,大生一厂又筹资创办了“大生纪念小学”,学校沿袭企业办学的惯例,职工子女均免费入学。
在这里,我们还不得不提起另一所学校——唐闸生活学校(今唐闸小学),它的创办者叫李云良,曾任上海大达大通轮船总公司经理、国立交通大学及中国公学教授、中国招商局经理、国民党中央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李云良出身贫寒,自己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读书对于命运改变的重要性。于是,1936年,他仿效先贤,在大生一厂南边办起了这所专门招收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
由于张謇的倡导,工业重镇唐家闸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对周边乡镇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一些乡绅和有识之士也纷纷效仿张謇,在自己家乡创办各类学校,唐家闸周边乡村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兴起。
近代唐闸教育体系
1906年,在唐家闸西北部的河口镇,乡董陈曙昉与李允彝两位秀才借镇南广教寺厢房和藏经楼办起了河口初级小学。
1909年,十里坊名医江德纯利用当地关帝庙,办起了后称“南通县第十二国民学校”的小学。该校虽然简陋,却培养了众多英才。
新中国成立前,唐闸镇周边乡贤创办的初级、高级小学还有龙潭小学、九圩港小学、张氏学堂、井字圩小学、赵峨小学、私立连陈圩初级小学等,它们为解决当地儿童的启蒙和普及农民子弟初级文化教育,以及提高当地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众多农民子弟进一步学习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型学校的创办让数以千万计的孩子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科学知识,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伟大工程。今天的南通仍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这与张謇的功绩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