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有多少旧梦可以重温
清末民初,经过张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唐闸终于走进了世界的视野,成为南通西风东渐的桥头堡。那时候,弹丸之地唐闸镇上,不但有了鳞次栉比的工厂、日升月恒的商场、货畅其流的公路、舟来楫往的码头,而且还有了许多让老百姓感到十分新奇的西洋式建筑。
由于西洋式建筑的屋顶多由红瓦铺就,因此,当时的“闸上人”统一管它们叫“红楼”。据老人们回忆,当初,唐闸镇上的红楼不下五处,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位于河东大洋桥下原大生纱厂股东高安九的别墅——高氏红楼,以及河西大生纱厂南端的大生里红楼。
唐闸高氏红楼
河东红楼业主高安九为大生纱厂股东、大生股东会监察人,曾与张孝若等人共同创设南通交易所。他的父亲高清是大生开厂的元勋,木材商人出身,大生早期三通董之一。高清办事踏实勤恳,是一位实干型人物。大生开工前,张謇曾委派他赴沪上各纱厂考察,开工后其任大生纱厂工务董,纱厂厂房、行栈的建造均由其主管。
河东红楼为西班牙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豪华住宅楼,清水砖墙,红瓦坡顶。其建筑面积768平方米,别墅四周环以高墙,院内辟有花园,值有塔松、藤萝等各种树木花草,是一座具有欧式古典风格的高级花园别墅。
河东红楼竣工于1915年,主持建造者为宁波籍建筑师董友章。此人早年在上海谋事,在西方建筑研究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张謇曾经邀请他为大生纱厂设计厂房,他还为张謇之兄张詧营造了城南别业。后来,他还曾赴上海、无锡等地为荣氏家族建造房屋。
1937年3月17日,南通沦陷之后,河东红楼的主人高氏远遁他乡,日军部队便将司令部设在了这里。抗战胜利后,红楼收归大生一厂。20世纪50年代初,河东红楼被辟为一厂妇产科医院,后又改作职工疗养院。2019年,河东红楼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的时光足以让昔日的物事消逝在尘埃中。然而,今天,当我们走近这座唐闸镇上唯一的西班牙式建筑时,那一式的清水砖墙依然端庄典雅,那红瓦铺就的坡顶和屋面的三角雨厦依然富有韵律,那廊柱间用当年从国外花巨资进口的马赛克铺就的过道也依然展现着那个时代的绝世风华。
河西大生里红楼,建造时间大约是1910年,规模之大远超过河东高氏红楼。其主人为大生元老、财务总管张作三。他追随张謇几十年,办事极为忠实,经手账目井井有条,深得张氏兄弟器重。
张作三为人很重情义,常救人于水火之中。一次他为故人之子做经济担保,以自己的私宅做抵押,向大生纱厂借款。不料生意失败后,欠债人杳无音讯,张作三深受牵累,河西大生里红楼由此易主。张作三晚年贫病交加,但是,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没有后悔过。张謇称赞他“休戚相关,临难不却之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河西大生里红楼成为日军驻唐闸警备司令部的练兵场,后来又成为实业警卫团唐闸大队部,驻军200多人,可见其规模之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座红楼划归医院所有,可惜在几次扩建中被逐步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