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马头牌坊:“馬”字下面为何只有三点?
大生码头牌坊
大生码头伫立在悠悠的通扬运河边。当年,一条条载满原棉的拖驳在这里抛锚停泊,等待卸载,一批批纱布成品货船在这里解缆离岸,争先进发,形成了一道最引人注目的河岸景观。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依稀之中,我们仿佛还能再见那个繁华忙碌、人流如织的旧日码头景象,耳边还能响起近代工业前进的脚步声。
大生码头究竟建于何时,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但根据其功能推测,修建时间应不晚于大生纱厂基建开始之时。那时候,建造厂房所用材料,车间里的机器设备,生产所需的棉花等,几乎都要通过水路运来。而大生码头所处位置正好在厂门对面,这无疑是一条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可以肯定的是,大生码头最初的模样跟我们现在从老照片上所看到的不一样,它一定是随着大生纱厂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完善的。
大生纱厂的建立,催生了商贸、运输的繁荣,通扬运河成为唐家闸最热闹的地方。运河畔,水陆车船往来频繁,江面上汽笛声声,岸边的大生码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为了提高辨识度,1907年,张謇在大生码头前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牌坊,让前来装卸货物的船主人一眼就能找到目的地。
这座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结构。据说,当年牌坊为琉璃瓦顶,雕龙画栋,彩绘鲜艳,上书张謇亲笔所题“大生马头”四个大字。作为一位状元,张謇的书法功底十分深厚。这四个颜体楷书行笔从容稳健,骨干平正,收放自如,厚实古雅。然而令人好生奇怪的是,张謇却将“码头”写成了“马头”,同时“马”(“馬”)字下面只有三点。
其实,张謇写的“大生马头”并非孤例。在古代,“马头”就通“码头”。关于“馬”字下面的三个点,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张謇在给新造的码头牌楼题字时,身边人发现“馬”字下面只有三个点,便提出疑问。张謇风趣地答道:“造个码头,拢船停车堆栈卸货,主要图个稳,‘馬’有四只脚栓拦不住,岂不是要跑的吗?我这个‘馬’字三个点,好比船上的三脚铁锚儿,稳扎牢靠得很呐!”从此,“码头三只脚,才稳”,便成了流传于南通的一句老话。
大生码头的老牌坊毁于20世纪60年代,2003年得以复建。也许是因为相关图片资料不足,复建时面朝马路这边的匾额镌刻的也是“大生马头”四个大字。其实,这四个字应该是“利用厚生”,它体现了张謇兴办实业的初衷,就是将工厂的利润用于民生的改善。
牌坊中门左右立柱上镌刻的是大生纱厂初创时翁同龢书赠的那副名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