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兴实业:催生近代工业重镇

广兴实业:催生近代工业重镇

1899年5月,历经磨难的大生纱厂终于投产,并迅速获得了良好收益。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料供应不足成了一道横亘在张謇面前的难题。由此,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通海一带的沿海滩涂,他要通过开垦荒滩为企业建立一个可靠的棉花基地。

1901年5月,张謇大胆借鉴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以招股集资方式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由此敲开了中国现代农业经营的大门。

针对土壤特征,张謇从美国引进优质棉种,数年后,产量便显著提高。继通海垦牧公司之后,张謇又沿吕四向北至盐城、连云港大兴垦殖之业,先后成立了21个公司,开垦棉地达100多万亩。

因为得来不易,所以弥足珍贵。对于资源的再利用,张謇做到了极致:1901年,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创办大兴面粉厂(后为复新面粉厂);1903年,建成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下脚料——棉籽生产棉油、棉饼及其他工业用油;同年,成立大隆皂厂,利用广生油厂的工业下脚料制造肥皂和蜡烛。

20世纪初的唐闸镇各实业工厂全景

有感于机器维修和零件更换的不便,1903年,张謇创办了资生冶厂和铁厂,自行修理和制造机器设备。1904年,为了货物销售的畅通,在天生港建“通源”“通靖”两个大型码头,使南通成为苏北重要的港口,并由此带动了仓储业的兴起;1905年,在上海十六铺建造“大达码头”,开通了沪通航线,为南通的工业产品进军全国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早期民用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张謇作为我国早期现代化先驱的地位。到1910年前后,唐家闸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棉纺织为中心,相关配套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工业体系。这不能不说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再生、维护生态平衡的超前设计。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说法,但是,从当时企业内部的技术工艺和生产流程来看,张謇已经有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自觉,这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

在张謇的足迹尚未踏上唐家闸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偏僻而萧疏的自然村落。在那个中国社会尚处于蒙昧状态的苍茫末世,通扬运河边那几间东倒西歪的农家茅屋已在岁月的风雨中兀自伫立了数百年。然而,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张謇所开创的工业文明便迅速驱逐了唐家闸昔日的荒凉与贫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工业重镇的崛起——这一举扭转了这方乡土上几代人的历史命运,在当时为全国树立了楷模。

1918年12月,受外务省和农商务省的共同委托,一个名叫上冢司的日本人来中国南方考察。在唐家闸,他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掩映在烟囱之间的是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钟楼,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的数百艘民船在装卸着货物,工厂中最壮观的是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和广生油厂。

可以这样说,唐家闸是张謇投身实业生涯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性抉择,更是中国近代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范例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