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职业教育开先河

1905,职业教育开先河

1905年,张謇在唐家闸的实业已经办得风生水起,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可是,当时大生各厂工人多为文盲,他们已经不能完全承担起实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这年冬天,在张謇等人的倡议和推动下,由大生纱厂、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大兴面粉厂(复新面粉厂)、阜生茧厂五家企业合资筹建的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应运而生,张謇亲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职工子弟学校,也是张謇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

那一年,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才刚刚废除,而此时,张謇便已经能够高屋建瓴地“发工艺教育的初声”,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张謇在唐家闸办教育不求“奇花异草”,但求“布帛菽粟”,意思是要把教育和国计民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他办学不图虚名而求实效,他希望,“俾累千百寒畯子弟肄业其中,增知识,强精神,以新我世界”,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学会谋生之术,以求为实业界输送良农、良工、良商。让工厂与学校挂钩,学校定向为企业培训它们需要的艺徒,使学生经过几年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与技能,毕业后进入工厂能直接“上手(岗)”操作。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

如今的张謇第一小学门口,复制了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原校门

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于1906年正月开学,张謇之兄张詧为之题写校训:“忠信笃敬”。其时,整个学校除了经理闵开三之外,只有一位名叫项翱的教师,班级也只有一个。在此基础上,1912年,学校更名为“实业公立小学校”;1916年,又改称“实业私立国民学校”,当时设有一、二年级各一个班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级,初步满足了寒门子弟学知识、学技术的愿望。

1918年,为进一步普及教育、健全设施、扩大生源,学校又建造了操场、食堂和宿舍,增设补习班。为方便唐家闸居民和职工子弟就近入学,1920年,学校又在高岸街、大生里建立第二、第三分校。1922年,又添办了高级部,扩充为九个班级,成为完全小学。

1930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唐闸私立实业小学校”。至抗战前建校30周年,全校共有13个班级,800多名学生。因教学方法先进、学生学习成绩好,在社会上享有名校声誉。

张謇第一小学内的百年教学楼“张謇楼”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当教育事业正处于“杳杳冥冥,不可度测”的迷茫之中时,张謇上不依赖国家政府,下不求诸社会民众,而以埋首蓬蒿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广兴实业的同时奋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实业培养教育,再以教育改良实业、振兴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由此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又先后更名为“通棉一厂第一工人子弟学校”“港闸区实验小学”。今天,它的名字是“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虽然几易其名,但是,先贤们求知求真、发奋图强的精神依旧,那座镌刻着时代烙印的老教学楼依旧。伫立楼前,当年那支校歌动人的旋律仿佛还在我们耳畔回荡:“唐闸实业,名满全国。普及教育,树人兮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