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上唯一的中国小镇

世界地图上唯一的中国小镇

经过张謇先生20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蛮荒之地唐家闸成为一座繁华的工业重镇。

据史料记载,当时,唐闸镇的人口已经达到5万人,仅大生纺织企业的职工人数就达1.5万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农人口的聚集,人口的增多又拉动了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张謇顺势而为,辟道路、兴河运、购地引商、建屋启市、开埠通商。民国初年,唐家闸就形成了“五桥”“五街”“百店”的兴盛局面。

事实上,唐家闸既是近代南通工业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策源地。

在这里,张謇开设了桑蚕讲习所、镀镍传习所、艺徒预教学校、保姆传习所、纺织染传习所、高级纺织职业班等。与此同时,还兴办小学、中学,这让唐家闸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的规模和格局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反映唐闸镇通扬运河两岸繁华景象的《大生运河图》

今天,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研究者:张謇如此宏大、关乎其事业和南通前途命运的一系列近代化活动为什么不是从城市开始,而是从乡村起步?

破解这一历史的谜团,应从张謇的日本之行开始。

1903年,张謇应邀赴日本参加大阪博览会。此后,他在日本逗留70天,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方位考察。不过,考察途中,他“不询都城,而视市町村者”,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日本国内那些刚刚脱离乡村自然经济形态,依靠近代工业发展起来的初具城市规模的新兴工业城镇。

张謇的考察路径表明,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这样的理念:世界上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对于尚处在农业社会的落后中国并不具有借鉴意义,而早期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才符合中国国情。回国后,张謇果断决策,投身到“广兴实业”的社会实践中,在大生纱厂所在的唐家闸抓紧开展他所信奉的“村落主义”建设。

所幸的是张謇获得了成功,而他的成功让唐家闸走进世界的视野。有人曾经看到过一幅20世纪20年代初国外出版的世界地图,那上面赫然标注着“唐家闸”,同样被标注的还有曼彻斯特、底特律等那个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一个弹丸小镇却能够胜出许多大城市,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唯一的。

可以这样说,唐家闸是张謇投身实业生涯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性抉择,更是中国近代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范例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