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籍风波
这场所谓的“冒籍风波”,是张謇早年一段惨痛的经历,但也让他初尝世事之艰,学会如何从逆境中找到自己的路。
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冷籍不得入试”。“冷籍”,就是考生家族里三代以上没有取得过秀才以上功名的。也就是说,像张謇这样出类拔萃的读书人,凭此一条就无法获得科举的“准考证”。
“冷籍”子弟要想突破这道门槛一般可找个有功名的生员来作保,但张彭年选了另一条路径来解决张謇的学籍问题,那就是“冒充学籍”。也就是找一个有考试资格的家族,冒充其成员报名入试。这种方法看似便捷,其实有着较大的风险,属于舞弊行为,一经查出,考生会被取消成绩,革除功名。
张謇特地写下《归籍记》追记“冒籍风波”
张家当时太急于让张謇出人头地了,经人牵线,与如皋的张驹家族认识,由张謇冒充张驹的孙子,取名“张育才”,以如皋学子的身份走进考场。
Tips 冷籍
按照张謇自己的说法,冷籍就是“凡三世无隶名学官为生员者”。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即为生员。如果三代中都没有考取生员的,其子弟其实还是可以参加童试的。一般的操作是在本地廪生中自行选择行优者为其保结,而保人的身份也必须另有人作保。这种连环担保,考生的家庭不但必须付出一笔昂贵的费用,而且还经常会受到学官和保人的勾串勒索。张謇一家试图另辟蹊径,结果遇人不淑,反而陷入了更大的麻烦。
两家本来谈好,张謇院试录取,一次性付酬金200串钱。谁知道这个张驹在张謇考取秀才后,以“冒籍”作为把柄,对张謇一家进行大肆勒索,社会上的一些敲诈团伙也趁火打劫,将这个考生家庭从小康逼至破产。敲诈者认准的是,一个农民家庭有人考中秀才,就像鲤鱼将要跃出龙门了,为保住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会不惜一切代价的。
张謇家庭经过一番洗劫,负债达1000两白银之多,几乎倾家荡产。更令人屈辱的是,由于张驹诬告,如皋的官吏将要拘押这位“不孝之孙”张育才。
19岁的张謇深夜冒着风雨逃出如皋城。忍无可忍的张氏父子决定,以“自我检举”的方式来结束这场噩梦。张謇趁江苏学使彭久余到通州巡视时,呈送信函说明原委,详述了被敲诈的经过,请求革除冒籍秀才,回归原籍。
彭久余初步了解情况后,批示将此事交付通州查复。此前,张謇的遭遇已得到本地有识之士的广泛同情。通州知府孙云锦是一位清廉爱才的官员,他在处理此案的过程中,认准了张謇是难得的人才,察觉出张謇的潜在价值,不但推动了张謇归籍一事的进展,更准备引领这个乡间小伙子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其价值。
同治十二年(1873)五月,也就是张謇21岁那年,纠缠了张家五年之久的“冒籍风波”终于尘埃落定。经礼部批准,张謇的学籍从如皋划归通州,对于他冒籍参加考试的行为不再追究。
多年以后,张謇写下《归籍记》回首这段痛史。“冒籍风波”让他在涉世之初就尝尽了人情冷暖、人心善恶,也帮助他形成了强大的耐挫能力,以后创办事业时正是凭着这股坚韧的劲头多次实现逆境突围。
正如他日后所总结的那样:
下走自弱冠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世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一动色发声,以修报复。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