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开启了近代航运先河
1903年5月,张謇与如皋名流沙元炳在唐闸镇创办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由张謇任总理,首任经理顾莼溪,但此人数月后就病故了。随后,由沙元炳接任,他由此成为公司实际上的首任经理。
如今,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还矗立在唐闸镇北市街上。当年,这座面朝通扬运河的二层西洋式建筑的底楼是候船室和办公室,二楼是一家名为“淮海客舍”的旅馆客房。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有一张照片值得关注。这张照片拍摄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大门前,从站在西式栏杆后四位年轻人的装束看,当时应该还是清王朝统治时期,他们可能是大达公司的职员,也可能是在此候船的乘客,还有一位上身赤裸的可能是在船上打工的苦力。大楼右侧有一面坡顶的公示栏,公示栏内张贴的应该是船期公告之类的文书,从公告张贴数量推测,大达公司的业务此时已经相当繁忙。
的确,公司创办第二年便拥有6艘运输船,可通达如皋、泰州、扬州和本地东部的金沙、余东、余西、吕四等地。1920年前后,公司有小火轮20艘、拖轮15艘,开辟的航线多达10条,遍及镇江、扬州、泰州、盐城、高邮、宝应等苏北主要城镇,沿途停靠56个码头,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的航运网络。这一航运网络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南通人的出行,而且使张謇的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1904年,张謇又大手笔地包下了上海十六铺一带大量的土地,在这里扩建场地,设立了码头、仓库,创立了大达外江轮步公司。两个月后,天生港轮步公司成立。随后,张謇花巨资从国外购进两艘客货两用轮船,把两地的公司合二为一,成立了大达轮船公司。此举开辟了近代以来上海与南通之间的第一条长江交通运输线,千百年来南通“往南不通”的交通瓶颈被突破,张謇由此成为南通接轨上海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Tips 沙元炳(1864—1927)
江苏如皋人,张謇同科进士,被誉为“近代如皋第一贤达”。甲午战争后,沙元炳南归,与张謇互相勉励,致力于地方教育及实业,创办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师范学堂、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兴办广丰制腿栈、皋明电气公司、广生德药店、裕如钱庄、鼎丰碾坊等企业,还创设公立医院,组织如皋商务分会。他全力资助张謇所办企业,投资大生企业,曾兼任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经理、广生油厂经理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