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在博物苑南馆楼上,高悬着张謇所书的一幅对联,道出了创办的宗旨: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所写对联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张謇特别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新兴的博物馆事业,是张謇教育救国总体设计中的一环,也是他大规模经营城市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公益项目。
此前两年,张謇在赴日本考察时,对当地的博物馆留有深刻印象。1905年,他分别投书清政府新成立的学部和倡议新学的大学士张之洞,建议在京师设立融图书、博物于一体的帝室博物馆,并以此来“渐推行于各省,而府而州而县”。
在办博物馆的上书遭冷遇后,张謇又采取了三年前创办师范学校的做法,在家乡南通自己动手创建博物馆。他选择在南通城里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营造博物苑,购并地29家,于第二年建成了面积35亩多的园林式建筑。
张謇给这座崭新的博物馆取名为“苑”,有园林、园囿之意,反映了他对环境的重视。用现代术语来说,张謇在防范“博物馆疲劳”方面别具匠心。南通博物苑建成后,其中不仅陈列文物标本,还饲养禽鸟,广植花木,并建有假山、池沼及亭台楼榭等园林设施,形成了“博物馆+动植物园+传统园林”的优美组合。
张謇建议在京师创办博物馆,是看到皇家有足够数量的藏品积累。平地而起的南通博物苑,创办之初在藏品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弥补这一先天不足,张謇使出浑身解数来搜集藏品。
张謇深知,博物馆的社会进步意义在于能化私人所藏而“公诸天下”,他毫不吝惜地率先捐赠自己的收藏,甚至是“謇家所有,具已纳入”。同时他又不惜代价地为博物苑购置藏品,如宣统二年(1910)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举办,作为大会审查长的张謇,利用这一机会,在大会闭幕后购置了大量的展品,用以丰富博物苑的馆藏,其中包括经刺绣大师沈寿所鉴定的12幅露香园顾绣昼锦堂记屏。
早期的南通博物苑
张謇还借助广泛的人脉和社会地位,动员更多的人为博物苑添砖加瓦。他曾写有《为博物苑征求本省金石拓本》等一系列启事和大量的信件分致友人,向他们求助。用今天的话来说,既在朋友圈里群发,又点对点私信,为的就是让博物苑的藏品再多一点。
在张謇的感召下,朋友圈内果然有不少人解囊相助。其中曾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就先后捐赠文物70件,包括青铜錞于、汉唐陶瓷等,甚至还包括他奉命出洋考察时搜集的埃及等国文物。博物苑的藏品从无到丰,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所列藏品就有2973件,而实际件数更多于此。这个数字,对于以私人之力所办的博物馆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张謇清醒地认识到,南通博物苑作为一个地方民营博物馆,“万物皆备于我”式的搜集并不是发展的方向,他将博物苑的藏品搜集定位为“立足本地,兼及中外”,使该馆的江海地方特色愈加彰显。张謇选拔了通州师范学校的高才生孙钺为博物苑主任,此人在博物苑工作近三十年,很好地贯彻了张謇的博物馆理念。
1911年落成的博物苑北馆,由南通著名设计师孙支夏设计,原计划是作为金石书画馆。就在紧张布置展陈时,黄海之滨的一个发现改变了陈列结构。通海垦牧公司的民工在滩涂上发现了一头搁浅而死的巨鲸。张謇如获至宝,立刻致信垦牧公司负责人江导岷,“海大鱼全体骨骼务须设法运通博物苑,为垦牧赠品”。为了这具巨鲸骨骼,张謇决定腾出北馆的底层用来陈列,同时把天产部的各种化石标本也一并展览于此。
如今人们公认张謇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不仅因为他缔造了一座具体的南通博物苑,更包括他对中国博物馆学的构建。他的目光也没有停留在家乡,清王朝覆灭后的1913年,他又上书《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划条议》,此时已拥有较强话语权的他,呼吁收到一定成效,1914年内务部在故宫成立了古物陈列所。而故宫博物院的正式设立,则要到1925年,距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整整20年。
历史保护建筑南通博物苑中馆
张謇为展出10米长卷《雪山行旅图》,特地更改了博物苑的建筑设计
2005年9月,南通博物苑迎来百年苑庆之时,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在南通举行。
2020年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