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钟楼:改变了小镇的作息习惯

大生钟楼:改变了小镇的作息习惯

从大生码头走向厂区的大门时,迎面可见高高耸立着的一座赭红色的钟楼。这是大生纱厂,也是南通近代纺织工业崛起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大生钟楼是唐闸镇的重要地标

大生纱厂钟楼建于1915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不得不暂时放松,并陆续退出远东市场,中国民族资本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时机,大生纱厂的生产经营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高额利润和市场看好的刺激下,大生纱厂生产扩张,向英国好华特公司订购了2万多纱锭、400台布机等纺织设备,筹建了新厂(第二纺织工厂)和布厂。当时,英国随同这批设备向大生纱厂附赠了一座大型机械钟(据说此钟与英国大本钟为一母企业所造),工厂就为这座钟在厂门口建造了钟楼。

这座钟楼的设计者是孙支夏,张謇与他具有师生情谊,更准确地讲,张謇是他的伯乐。他先后设计过江苏省咨议局大楼、濠南别业、更俗剧场、伶工学社、南通总商会大厦等传世之作。钟楼为西式风格的城堡型建筑,坐西朝东,高17.6米,红砖品字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为中西合璧之建筑。钟楼高五层,由两层裙房和三层楼体组成,裙房部分为左右对称的中式硬山坡顶建筑,中间为一拱门,门楣上饰有半圆形欧式拱券——这也是当时大生纱厂的大门。拱门上面书有“大生纺织公司”六个大字。楼体第一、二层开红色木窗,第三层为钟室,外立面四周均为用罗马数字标明12 小时的钟面。钟楼上部的女儿墙造型呈凹凸方形, 颇似中国古代城墙的墙垛。这座建筑将东西方元素和谐完美地结合, 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西风东渐的风尚。

Tips 南通四座钟楼面四周均为用罗马数字标明12小时的钟面。钟楼上部的女儿墙造型呈凹凸方形,颇似中国古代城墙的墙垛。这座建筑将东西方元素和谐完美地结合,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西风东渐的风尚。

钟楼是中国近代城镇现代化的文化标志。20世纪初期,钟楼还是个稀罕之物,但张謇所建设的南通就有四座,分别矗立在南通城中心的十字街、唐闸大生纱厂、海门三厂和南通天生港海关。其中,十字街钟楼建于1914年,是南通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张謇撰书的“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对联,也被刻上木板悬于楼前,成为传诵多时的名联。目前,除天生港海关钟楼已毁外,其他三座钟楼均保存完好。

钟楼落成后,每天一到整点,钟声便会准时响起,顺风能传出七八里远。从那时起,唐家闸人便有了几点钟的概念,此后的作息全凭楼顶的那座大钟说了算。

大生钟楼历史上是大生纱厂门楼,既承担企业职工进出厂区的管理工作,又管理大生企业运作周转时间,更服务于镇区居民的起居生活,是张謇近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体现。大生的百年钟声,改变了唐家闸人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使唐家闸从此跨入了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城镇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