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感受状元家风

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感受状元家风

张謇立足家乡,从实业出发,经营地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把毕生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数十家企业的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是由37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通信、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是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业。

张謇集七位古人教子格言,书刻于石,作为《家诫》

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内景

除了这些,张謇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位于唐闸汤家巷片区的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是我们优秀家风文化的全新课堂。

这个展示馆于2019年7月正式开馆,由“风之源”“风之化”“风之衍”三大板块组成,通过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讲述了张謇家风的起源、教化、传承,揭示了张謇家风的特征和意义。

一进展示馆,就能看到一块家诫石。张謇69岁时,迫切希望唯一的儿子张孝若能够尽快成才并继承家业,因而集刘向、诸葛亮、朱熹等七位古人的教子格言作为张氏《家诫》,告诫儿子要坚持修养自省,在交友、做人和勤学等方面唯善是取。

第一展厅“风之源”主要介绍张氏家风的源头,也就是张謇祖辈、父辈对张謇的言传身教,故名“风之源”。这里采用了时间轴的形式,摘取了张謇一生中与家风家教有关的大事,包括出生、游幕、奉父命作《述训》、得子、为儿子张孝若安排教育、为张孝若举行冠婚礼、送儿赴美留学、用友人馈赠的礼金捐赠建设南花园、作《家诫》等事宜。

第二展厅“风之化”,主要介绍张氏家风的教化,着重体现张謇对自己的儿子以及其他家人的教诲与叮嘱。这里以“蚕豆”“货郎担”“小坛子”和“竹制辫夹”“银元”“冠婚礼相关文献”“旧信封”等六个文物展柜分别对应六段故事,反映张謇对儿子以及其他家人的殷殷教诲:生活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待人要诚实守信,不取意外之财;学习要勤奋刻苦,不能慵懒懈怠;为官要清正廉洁,不贪非分之财;交友选对象要审慎,对子女要注重言传身教。

第三展厅“风之衍”,意为家风的延续、传承。这里着重介绍了张謇家风家教对儿子张孝若、儿媳陈开成及两位孙子和三位孙女的影响,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故事。张謇曾说:“我家的一种安贫乐道、独自自重的家风,我曾祖父传之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这正像馆内的一口具有象征意义的“井”,饮水思源,家风有根。

家风传承是我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的社会教育、强本固基的价值教育、慎终追远的传统教育、求善求美的终身教育。时至今日,张氏家风仍然是极富价值的宝藏,来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参观,是一次身心研修之旅。

庭院内石刻的张謇《家诫》

张謇写给儿子张孝若的书信

Tips 张孝若(1898—1935)

本名怡祖,以字孝若行,江苏南通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191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回国后辅佐父亲。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为考察欧美日九国实业专使。曾担任江苏省议会议员、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等职,曾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智利首任公使(未赴任)。1926年其父张謇去世后,继任大生纱厂等企业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校长。张孝若曾作《南通自治会报告书》,受到梁启超称赞;还为其父亲作《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请胡适作序。张謇对张孝若的成长一直非常关怀,1909至1926年,曾写了125封信给儿子。张孝若将这些信精心装裱成册,题名为“父训”。1935年10月,张孝若在上海去世,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