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唐家闸又称唐闸,位于南通城西北15里处。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它只是通扬运河边上一个籍籍无名的乡间野渡。明成化二十年(1484)建筑石闸,因而此地以闸得名。位于唐家闸西河岸的陶朱坝,曾是一片荒草荡。

张謇选中在唐家闸建纱厂,绝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一番斟酌。“厂基历相数处,以唐家闸地介内河、外江之间,交通较便,故定基于此。”张謇后来在追述选址的初衷时,除了强调此处水陆近便的地理优势外,还认为唐家闸数十里皆产优质的墨核棉花,还有纺织厂所需的重要人力资源——女工,“通州西北乡妇女皆天足,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他对地利、原料、人力都做了仔细考量后,决定落子于此。

后人以上帝视角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殊不知在张謇办厂之前,国内设立工厂都是放在商贸集中的都市。张謇筹设纱厂前,对沪上的9家纱厂进行了用心的考察,认为“上海纱厂之病,正坐拥挤”。张謇果断选择将工厂设在郊外农村的唐家闸,显示出了张謇过人的战略眼光,也包含着他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愿景。继大生一厂之后,大生二厂、三厂也都扎根在偏离城区的乡村。而在当初,他的“不走寻常路”却吓坏了几位“沪董”,这些人以各种理由对投资承诺进行推脱。

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张謇

①大生纱厂早期厂门   ②大生纱厂清花车间③大生纱厂放工桥和仓库 ④大生纱厂车间复原场景

张謇将新建的纱厂命名为“大生”。“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后来与友人谈道:“以大生两字命名,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而现在要扩充盐垦,亦不离此宗旨。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张謇为自己所创办的企业冠以这样的名称,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儒家胸怀,也昭示了其实业报国的拳拳之心。从这个名字,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张謇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放弃仕途,不是追求个人财富,而是有着更为崇高的目的。

大生码头的老牌坊毁于20世纪60年代,2003年得以复建。也许是相关图片资料的不足,复建时两边的匾额都刻上了“大生码头”的字样。其实,当年朝马路的一面刻的是“利用厚生”,它道出了张謇兴办实业的初衷,就是要让工厂获得的利润用于民生的改善。这四个字正对着大生的厂门,人们进进出出都能看得到。张謇或许是要以此提醒自己和他的同仁们,每天为谁奔忙,为什么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