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光大戏院:隐逸在厂区的盛大舞台
从1895园区中心广场向西走,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唐闸人为之骄傲的银光大戏院。
这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砖木结构建筑,它的体量之大,即使在今天也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仓顶整齐排列着23根花旗松木梁,气势恢宏,厚达50厘米的双砖墙斑驳沧桑,阳光从窗子上洒下,整个空间仿佛充满了神圣庄严的宗教气息。
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钳工机匠们在高炉前翻砂铸造,挥汗如雨;又仿佛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名旦名角在舞台上嘎调长吭,顾盼生辉……
这里最早是资生铁厂的一个车间。出于“中国兴工业而不用机械,是欲驱破鳖以竞千里之逸足也;用机械而不求自制,是欲终古受成与人”这样的思考,张謇于1905年在大生纱厂对面创办了资生冶厂,次年建了资生铁厂,两厂对外统称资生铁冶厂,专为大生纱厂修配和制造机件,后发展为制造大生纱厂运输用的钢质轮船。这家企业不仅为大生纺织提供了充足的纺织配件和运输工具,更值得唐闸人骄傲的是它为中国的汉阳铁路贡献过1公里的钢制铁轨,成为世纪佳话。
这座气势恢宏的老车间,外部建筑造型很有特点,内部仓顶整齐排列着23根花旗松木梁,显得沉稳大气,木梁上因打铁火星熏焦烤烫留下的痕迹,清晰地记录了资生铁冶厂的沧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工人的文化需求,车间被改成银光大戏院。场内可容纳800人同时看戏,《玉堂春》《红灯记》等优秀剧目曾在此演出。
银光大戏院外墙与内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崇尚文化,先后在南通建了更俗剧场,创办了伶工学社,推动了京剧国粹北方代表梅兰芳和南方代表欧阳予倩的南通“梅欧会”。
2012年,经由清华大学设计团队的精心整修设计,银光大戏院被修旧如旧地完整保护了起来。作为1895园区的创业平台,现在这里已成为一家现代家纺企业的展示厅,活跃着年轻一代纺织设计创业者,他们传承着张謇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