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那些事
光绪六年(1880)春,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奉命入京觐见光绪帝,张謇作为随行人员同赴京师。这是张謇初次走进帝都,除了结识了一大批名士外,对于京城这个盛大政治舞台的阵仗有了初步感受。
光绪八年(1882)夏,朝鲜爆发了一场针对日本势力的“壬午兵变”。日本趁机派军舰进抵仁川,意欲染指朝鲜。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当时署理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张树声,倾向于对日本采取较为强硬的政策,于六月下旬邀请驻防登州的吴长庆到天津共商对策,张謇随行。为防止日本吞并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清政府决定派兵赴朝平定叛乱,由吴长庆担任主帅。
庆军七月三日出发,张謇在渡海的船上即写好了晓谕朝鲜的檄文。十二日,庆军兵锋直抵汉城(今首尔)。
在朝期间,张謇作为吴长庆最信任的幕僚,是这次行动的主要谋划者和参与者,他“理画前敌军事”,初步显示出在处置复杂局势时的沉着、镇定和不凡才能。
吴长庆曾这样评价张謇在朝鲜的表现:
赴机敏决、运筹帷幄、折冲尊俎,其功自在野战攻城之上……张君在军中将近十年,淡于功利……况处置如此大事,举重若轻,何等识力器量!
在张謇的全面辅佐下,吴长庆率军迅速有效地平定动乱,圆满完成了战略设想。这次任务的完成,在客观上推迟了中日战争的爆发,为中朝两国赢得了十多年的宝贵和平发展期。
张謇所录吴长庆与朝鲜官员的谈话记录
七月二十四日,吴长庆带着他麾下两位最出色的年轻人张謇和袁世凯谒见朝鲜国王李熙。国王以隆重的礼节来对待,特地赠送张謇一套三品官服。张謇后来将这套朝鲜官服送入自己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供陈列研究。
当时在吴长庆军中参与主持机要的,除了张謇外,还有薛福成、何嗣焜。吴帅论功行赏,要向朝廷专折保这三人为官。这三位名士坚辞不受,吴长庆后来瞒着张謇,直接寄了1000两白银到其家中,以酬谢他的功劳。
张謇随军驻守朝鲜期间,凭着直接参与机要的阅历和丰富的学识,写出了《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时的冷静思考,也展露出他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才干。
《朝鲜善后六策》呈递到天津后,已经重回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职位上的李鸿章束之高阁,并“斥为多事”。此时,李鸿章的主和论调在政府中完全占优。虽然《朝鲜善后六策》未被采用,但文章却在京城流传,引起了慈禧太后注意,并获得一大批“清流”官员的赞赏。
说起张謇随军赴朝的这段经历,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富家子弟,他的长辈与吴长庆在镇压捻军的激战中订下生死之交。袁世凯因事被乡里所不容,于1881年带着数十人来投奔督办海防的吴长庆,希望能够得到破格提拔。
这个作风浮夸的“世侄”,给吴长庆的第一印象并不佳,吴长庆除了看在两家情谊的份上,留他在军营读书外,并没有给他任何名头。
吴长庆给袁世凯找了个老师来指导,这老师正是张謇。
袁世凯比张謇小六岁,但在学问这方面,当时做个学生都不够格。张謇给袁世凯出题目,写出来的文章,“不能成篇,謇既无从删改,而世凯亦颇以为苦”。
张謇认识到,袁世凯读书不怎么样,但办起事情来却井井有条。
张謇遂与他彻夜长谈,发现他不但胸有大志,且情商很高,是个能办事的干才。于是张謇找机会向吴长庆举荐袁世凯。
东征朝鲜时,袁世凯因张謇的推荐而执行前敌营务处事,由此崭露头角。三年当中,袁世凯“由食客而委员,由委员而营务处,由营务处而管带副营”,并被奖叙五品同知衔,可以说进入了升官的快车道。
随着袁世凯身份的变化,他对张謇的称呼不断变化。他一开始执弟子礼,写信尊称张謇为“夫子大人”,后来改为一般的“老师”“先生”,再改为平起平坐的“某翁”,最后干脆喊张謇“老兄”。
“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先生、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其故。”张謇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调侃道,“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
张謇真正与袁世凯绝交,绝不是因为对方轻慢自己,更多是出于对儒家正统道义的维护,对于袁世凯忘恩负义的种种举动无法容忍。
张树声、吴长庆调兵朝鲜,早已受到政见不同的李鸿章忌恨,平定“壬午兵变”后,吴长庆非但没有因功封赏,反而被削弱兵权调回国内。吴帅奉命归国后,留袁世凯代管庆军驻朝三营。袁世凯看准风向,两个月后即背叛吴长庆,转投李鸿章,同时以北洋钦差大臣自居,在朝鲜为所欲为。
张謇决定与袁世凯彻底绝交,光绪十年(1884)五月,他联合当时同在庆军幕府的三哥张詧,还有江苏老乡朱铭盘,写下一篇数千字的“与袁世凯绝交书”,即《偕朱曼君、张詧与袁世凯函》。
在这封长信中,张謇严厉地列出了袁世凯的“十三宗罪”,通篇都是辛辣的讽刺。此信发出后,张謇与袁世凯正式断交,此后不通音讯长达二十年。
张謇是第一个发现并推荐袁世凯的人,也是第一个从道德人品的角度批评他并与之决裂的人。这两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从此却在不同的维度里书写历史,直到立宪运动中才重新有了交集。
Tips 武壮祠·去思碑
一代儒将吴长庆归国不久后抑郁而终,谥号“武壮”。他毅然出兵朝鲜,让这个国家从动乱走向和平,朝鲜朝野一致崇拜,在汉城建了靖武祠来祭祀他。这祠又称武壮祠,祠内立有一块去思碑,碑上刻有光绪八年随征将士宾吏姓名:
首列幕宾,优贡江苏通州张謇。第五名,训导江苏海门厅周家禄。第十名,举人江苏泰兴县朱铭盘。皆以文学著称者。第二十一名,营务处同知河南项城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