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张謇曾这样对其子张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
1912年农历五月,张謇即将迎来他的花甲之庆,许多亲朋好友早早地就表示要给这位状元公馈赠厚礼,大大地庆祝一番。可是,张謇却想,现在天下正苦于兵火,国中更是饿殍盈野,许多鳏寡老人无依无靠,流落街头,这样的情状怎能让人晏然自庆呢?一己之享,何如众人之安?一日之费,何如百年之惠?于是,他遍告诸友,将把宴请宾客的钱以及众人的贺仪建一座养老院。
第二年,占地17.5亩的南通养老院(后称“第一养老院”)在南通城南白衣庵附近建成,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养老院。老人入院以后到去世的一切费用均由院方负担,而养老院的常年经费开支全由张謇私人来承担。
1920年,张詧拿出自己70岁所得的贺礼,在家乡海门常乐镇也建起了一座养老院,称“第二养老院”。张謇亲笔题写“老老院”的匾额。“老老”,取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
1922年,张謇70寿辰时,他又在第一养老院对面建造了第三养老院。这三座养老院每座收容老人达120名。
在那个人情冷漠的乱世,张氏兄弟用他们克己济贫的精神温暖了一颗颗孤寂的心,他们的身体力行使那时的南通成了孤寡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人间天堂。
张謇在濠河边开辟了南公园,作为专门供城乡老人游乐之处,内有千龄观等建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幅摄于1924年3月的照片,张謇、张詧等在千龄观内为石港百岁老人陆兆华贺寿。张謇为此作有长诗,诗中有“敬老吾侪事”等语,希望借此来引导全社会尊敬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留下的合影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那位百岁老寿星,而张謇兄弟则坐在了最边上。
张謇(三排左一)、张詧(三排右一)为百岁老人陆兆华(白衣者)祝寿
张謇曾说:“与其一人一日无谓之糜费,不如使吾县境之孤穷老人得安其一日之生,同享厚地高天之乐。”唐闸镇有一所按照张謇养老理念创办的大生护理院,将张謇创办养老院时的23条院规陈列在墙,穿越百年时光,当年的那些充满爱心的设想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张謇不仅关心老年人的颐养天年,还关注着病患者的酸楚苦痛。1914年,为了解决职工看病难及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首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张謇在唐家闸河东创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以西医为主的职工医院,初称“大生一厂病疗室”,后改称“职工医院”。这家医院是中国近代首座由企业创办的为职工提供医疗救治的机构,它为包括众多老人在内的唐家闸及周边百姓提供了健康保障。
1927年,张謇病逝于南通;1939年,张詧在上海去世。但是,他们所开创的老年事业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而衰落,相反,随着岁月的推移,南通已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长寿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