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主义·新新世界

村落主义·新新世界

张謇的事业,绝大多数是立足于南通展开的。这不仅是出自他对家乡的热爱,更主要是他的许多强国主张得不到政府的采纳和支持,他只能在影响能及的家乡躬行实践。

张謇说:“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尤其是清末立宪运动兴起后,张謇意识到宪政制度的根基在于地方自治。他认为:“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地方自治本是西方社会管理的一个概念,张謇曾把南通的地方自治称为“村落主义”。他说:“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1903年,张謇赴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的参观考察,历经20多座大中城市,将日本人经营城市的经验都详细记录下来,写成一册《癸卯东游日记》。考察回来后,张謇将自己历来主张的“村落主义”与具有近代观念的地方自治结合起来。

张謇在给三哥张詧的信中说,把地方自治分成三部分逐步实施:“宜先实业,次教育,次公益、慈善,此为三大总。”

南通城的地标:钟楼与谯楼

按照这个线路图,张謇在办实业、兴教育初见成效的情况下,便开始在南通擘画他的“新新世界”,全面、系统、综合地改造南通的城镇布局和城乡面貌。

张謇为南通城构建了“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奠定了南通向近代化城市发展的框架。“一城”即老城区,是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教育中心和居民生活区。“三镇”分别是工业区唐闸镇、港口区天生港镇和风景名胜区狼山镇。

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公益事业,首推南通博物苑。博物苑建成后,张謇又在其附近筹建南通图书馆。1912年,张謇将城南的东岳庙进行改建,创办了南通图书馆,设有图书楼、阅览楼、曝书台等。图书馆初创时,一共有图书13万卷,其中张謇一个人就捐献了8万卷。图书馆的建立用了2.6万两银子,而每年的年费就要1.5万两银子,可见张謇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惜成本的。

1904年,张謇与张詧等创办了翰墨林印书局。这家出版社从编印教科书开始,发展到编译出版外国历史、法律、自然科学、新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朝鲜著名学者、爱国诗人金沧江是张謇当年在朝结识的老友,1905年应邀到翰墨林印书局担任编校,在这里撰写并出版了大量的朝鲜历史著作。张謇曾将印书局印制的有关国外宪政的书籍分送给各界友人。有一次,慈禧太后看了翰墨林印书局出版的《日本宪法义解》,对王公大臣说了一句“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没有读过此书的显贵们瞠目结舌,赶紧派人去上海买书。

在城市的文化建设方面,张謇将戏剧改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他认为,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途径中,见效最快的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1918年,张謇即与梅兰芳探讨创办戏剧培训学校之事。1919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伶工学社。他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从上海新舞台聘请过来,担任伶工学社主持教务的主任。伶工学社完全不同于旧式科班,梅兰芳前来参观后,认为这所学校在制度建设、教材使用等方面都采用了新方法,“是开风气之先,唯一的一个训练戏剧人才的学校”。

张謇(左四)创办伶工学社期间,与梅兰芳(右三)、欧阳予倩(左三)等在南通博物苑味雪斋留影

建于1919年的更俗剧场是当时国内一流的演出场所

左图:张謇与梅兰芳在南通合影右图:梅兰芳在更俗剧场表演《贵妃醉酒》

同样在1919年,张謇筹款7万元,在南通城的西南新建了一座叫大剧场,取名“更俗剧场”,寓意“更改旧俗,树立新风”。剧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孙支夏仿上海新舞台设计,硬件设施在当时的中国属一流,张謇与欧阳予倩亲自拟定的场规使这里成为引领新文化风尚的舞台。

更俗剧场是改良戏剧的实验基地,演出的剧目除了传统戏剧外,也有引进的西方话剧艺术,在当时独树一帜。除了戏剧表演外,更俗剧场还放映电影,除了引进的影片外,还上映本地原创的纪录片,如《张南通游倭子坟》《五山风景》等,让观众感觉很新鲜。

剧场建成后,梅兰芳三次来更俗剧场演出,盛况空前,影响深远。张謇邀请时称“北梅南欧”的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在更俗剧场同台演出,一时传为佳话。为纪念这一盛事,张謇还特地在剧场里建造了“梅欧阁”。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通长大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从小就与小伙伴钱千里、顾而已、朱今明等一起,成为更俗剧场的常客。他们在这里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组织了“小小剧社”,最后都走上了演艺道路。

张謇对于刺绣这项工艺美术的关心与扶持,不仅是为了保护刺绣艺术这项古老的国粹,还因为实用型的刺绣品与纺织业相关联。张謇于1914年在南通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这所学校的创办为不少女性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学员致力于学艺与生产相结合,优秀作品通过南通绣织局销往国内外。女工传习所的所长兼教习,就是一代刺绣大师、有“针神”之称的沈寿。她在中国传统刺绣针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油画的光影视觉效果,开创了精美绝伦的“仿真绣”,其作品多次在世博会上获得大奖。沈寿40多岁后就常年多病,张謇“惧其艺之不传而事之无终”,为抢救刺绣绝技,在她病况稍有好转时,由她口授,张謇笔录,编成了《雪宦绣谱》。张謇曾感叹“莽莽中国,独缺工艺书耳”,《雪宦绣谱》的撰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

左图:张謇记录、沈寿口述的《雪宦绣谱》右图:女工传习所

张謇非常重视国民的体育锻炼。他所创办的各类各级学校,体育课均与其他学科并重。1919年,由张謇发起,在南通城南段家坝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公共体育场,其占地面积约20亩,设有一个足球场、两个篮球场合排球场等,可开展三大球及网球、乒乓球等多项运动,并有供群众健身的体育设施。这个公共体育场完全是公益性的,“任人运动,无贫富老幼男女之分,亦无入场费”。体育场建成后,张謇要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每次运动会,张謇都前往观看比赛并予以鼓励。他还积极资助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1923年,张謇又在南通城南修建了第二公共体育场,面积约40亩,是第一公共体育场的两倍。张謇不惜巨资在一座城市里连建两座体育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如今的南通,先后涌现了21位世界冠军,被称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可以说与当年张謇先生奠定下的“体育之乡”基础分不开。

张謇十分重视环境对人心灵的陶冶,为此在南通建起了一批公园。1913年,他在唐家闸工业区兴建了唐闸公园,让职工能得到一个放松身心的公共场所。1917年,他又在南通濠河边上连续开辟出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与长江边的“五山”相呼应,俗称“五公园”。这五座公园各具特色,并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成为南通城里最热门的休闲去处。张謇早期的规划建设,使濠河这一古老的护城河变身为风景名胜,如今的濠河风景区已经跻身国家AAAAA级景区行列。而对于南通另一处休闲胜地,即紧邻长江的五山景区,张謇也对其名胜古迹予以保护和修缮,使“万里长江第一山”的名声愈为彰显。1917年,张謇在五山之一的军山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业气象台——军山气象台。除气象观测外,军山气象台还接受东亚地区的区域气象电报,作为预报天气的参考。

建于1919年的南通公共体育场

军山气象台

张謇创办慈善事业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一样竭尽全力。为了办好慈善,他捐献了在企业的全部工资和红利。据统计,1900年到1925年间,张謇在实业中所得的薪俸是250多万元,不仅全部用在了教育、慈善和其他公益事业上,还欠下了一身债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年逾古稀的张謇数次登报卖字。72岁时,张謇自称“七旬千纸落江湖”,将这些作品换来的资金全部贡献给了社会和民众。

1906年,张謇在唐家闸建成新育婴堂,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育婴堂。张謇与其兄张詧还将生日收到的寿礼悉数捐出,从1912年到1922年,分别创建了三所养老院。三所养老院可收容360名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老人从入院以后到去世的一切费用均由院方负担。

张謇认为,关爱残疾人是“地方自治之所应有,人道主义所宜然”。1916年,他在狼山北麓创办了残废院。残疾人不论年龄大小,均可入院,由院方提供衣食及生病后治疗。张謇创办的狼山盲哑学校也于这一年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该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除了招收本地学生外,还有来自广东、上海等地的盲哑人前来入学。

张謇所创办的慈善事业,还有贫民工场、栖流所、济良所等,其中贫民工场除了南通有设立外,还在东台、仪征设立。从1906年至1922年的16年间,张謇共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时代无人能及。

张謇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以一条全新的振新之路来示范全国。事实上,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近代的南通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从一座闭塞的江北州城,发展成为具有近代规模的新兴城市,并在全国享有“模范”的美誉。

英国人在上海所编写的《海关十年报告》在总结1912年至1921年时这样写道:“张謇是使通州发展成为一座中国模范城市的主要人物。……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

2002年7月,著名城市规划学专家、两院院士吴良镛专程来到南通,踏访了张謇时代的历史遗存,反复揣摩,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国近代第一城”理念,写出了《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吴良镛认为:

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