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从孙中山到袁世凯
张謇的家乡通州,九月十八日(11月8日)迎来光复。通州军政府成立后,张謇之兄张詧出任总司令。大生系统企业安然无恙,张謇已无后顾之忧,便在上海、苏州等地积极活动,谋求全国形势的向好发展。
在此期间,他曾分别写信给铁良、张人骏等军政要员,希望他们不要与革命军为敌。他发表了《致袁内阁代辞宣慰使、农工商大臣电》,坚拒清廷以官位拉拢,公开表示与清王朝决裂。当江浙联军攻克东南重镇南京后,他立即以原咨议局改组而成的江苏省议会和通海实业公司的名义,捐赠大量财物犒军。十月十一日(12月1日),民军经过血战光复南京,张謇协助程德全以江苏都督身份移驻南京,取得了江苏全省的最高统治权。
十月十六日(12月6日),醇亲王载沣引咎辞职,名义上由裕隆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却是袁世凯大权独揽。袁世凯企图用又打又拉的手法迫使革命军臣服,他派出了唐绍仪作为谈判代表赴南方。袁世凯很重视张謇在南北调和中的作用,曾秘密嘱咐唐绍仪,要他到上海“先晤张謇探其意旨”。
南北和议于十月二十八(12月18日)正式开始。表面上,唐绍仪与南方代表伍廷芳在英租界议事厅谈判,但唐会后常到赵凤昌的私宅惜阴堂,与张謇、黄兴、汪精卫等密商。
孙中山赠送张謇的照片
张謇是两大阵营都信任的调停者。过去他曾长期“通官商之邮”,现在又成了可以“通南北之邮”的中介人。革命党人欢迎他转向共和的立场,对他极为尊重;清廷因他没有完全失君臣之义而愿意听他进言,袁世凯则因为与张謇的互动进而在政见上多有共识。
十一月六日(12月2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张謇、赵凤昌等对孙中山的突然归来稍感意外,但他们敬重这位革命领袖,因为民国的建立毕竟是出于孙中山的倡导和革命党人的努力。孙中山在上海一登岸即受到各界热烈欢迎,张謇特地与他会见商谈。
十一月十日(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原立宪派、旧官僚,在选举前即已把孙中山看成暂时过渡的总统,而且感到也只有孙中山才有资格担当这样的重任,因此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张謇也应黄兴之约,在这天到达南京。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之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张謇在这一点上表现了诚朴的特点,此后的日记改用民国纪元,尽管他仍习惯用阴历。他还在自己住宅的大门上,亲笔书写“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的对联,以纪念一个旷古未有的时代的开始。
在临时政府筹建过程中,为解其燃眉之急,张謇不惜以大生纱厂为抵押借贷50万元资助。而当新建立的临时政府拟请张謇担任财政总长时,他深知南京临时政府的最大困难在于财政,自己无力解决每年8000万两左右的财政亏空问题,于是坚辞不就。孙中山等转而敦请张謇出任实业总长。
1月3日,孙中山在宣布各部人选的这一天,曾与张謇一起商讨有关政策问题。谈话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张謇对孙中山的评价是四个字:“未知崖畔”。崖畔就是边际的意思,孙中山先生远大的情怀与张謇“做一分是一分”的准则不相符合。2月,临时政府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与日本人签约合办汉冶萍公司,张謇书争不得而自劾辞职。孙中山再三挽留,终未能有所改变。
孙中山与张謇还是惺惺相惜的。1922年,中山先生在上海会见张謇之子张孝若时,谦虚地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三年后,孙中山逝世,张謇在追悼会演讲中高度评价了这位伟人:“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之一大人物。”
1912年2月12日,清廷正式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布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退位,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和268年的清王朝从此终结。
这份退位诏书仅350字,却字字珠玑,堪称大手笔,它究竟出自谁人之手?诏书传世以来,其作者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由状元张謇所拟。袁世凯侍从武官唐在礼亲眼见证了裕隆太后移交诏书的过程,他曾回忆:“传闻最盛的是南方张季直与赵竹君(凤昌)所拟之稿,用电报传递至京,后经汪衮甫、徐世昌等修改。”赵凤昌的儿子赵尊岳在《惜阴堂辛亥革命记》中说,退位诏书是张謇应其父赵凤昌所请而起草的。赵尊岳也承认张謇的手稿在他们家还保存了好些年,“张手稿存惜阴堂有年,某年《申报》国庆增刊,嘱余记辛亥事,因影印以存其真,惟张谱失载其事”。
张謇去世之后,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传记》初稿中谈到“不久内阁即日逊位的复电,来到我父的手中”时,摘录引用了复电的内容。胡汉民读到传记初稿后,明确表示退位诏书是张謇所写,“清允退位,所谓内阁复电,实出季直先生手”。胡汉民还说,是他请张謇起草的退位诏书。在其自传中,胡汉民重申了此说法,“清帝溥仪退位之宣言,由张謇起草,交唐绍仪电京使发之”。
担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的张謇
对于张謇起草退位诏书一说,虽然目前得到最广泛的认可,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更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原稿尚未发现。无论如何,对照张謇当时在惜阴堂促成南北议和的往事,他参与了诏书起草应是大概率事件。而百姓更愿意相信,清末这位才华横溢的状元,用他的如椽之笔草拟出了王朝的最后一道诏书。
袁世凯代替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尽管张謇认为这有利于全国政局稳定,但他没有在袁世凯掌权后马上参加其政府。直到一年后,他推荐的老友熊希龄出任内阁总理,张謇才受其坚请赴京进入“名流内阁”,开始了与袁世凯的又一段合作。
1913年10月21日,张謇在京就任农林、工商两部总长;年底,他请求将两部精简合并为农商部并受任为农商总长,又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张謇初入内阁时就曾声明:我生性不喜欢做官,如今年过六十,又逢此纷扰庞杂的时局,怎么能有干问政事的念头?这次因各方面的敦促,才匆匆忙忙地来赴任,至于任期的长短,就得看我的志愿是不是能行得通,以及身体精力能不能胜任了。
张謇就职伊始,在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实业意见宣言书》,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四件大事,即“乞灵于法律”“求助于金融”“注意于税则”“致力于奖励”,并把经济领域的立法放在首位。他认为“法无行之百年而不弊者”,主张“当变一切之死法”。
在张謇的主持下,修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有20多个,涉及工商矿业、农林牧渔、权度、银行金融、交通运输、减免税则及经济社团等各方面。1914年11月,张謇主持的农商部颁布了中国首部《森林法》。张謇可以说是将立宪运动中实业家们强烈的立法需求变为了现实,也为实践其一贯倡导的“棉铁主义”打下了基础。张謇在总结自己担任农商总长的业绩时说:“首订法律,次事查勘,次设劝业银行。”
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准备黄袍加身,复辟称帝,张謇认清真相后,拒绝与其同流合污。1914年10月,张謇借“勘视淮灾”请假南下,至11月递上辞呈,未获袁世凯批准。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张謇忍无可忍,数次提出辞职,袁世凯于这年夏天批准张謇辞去农商总长职务。8月16日,张謇借故请假南归,并在回到南通后坚决辞去了全国水利总裁及参政的职务,意在与袁世凯彻底决裂。年底,他的第四次辞呈终于获得批准,至此张謇彻底退出了政界。1916年4月,四面楚歌的袁世凯函请张謇北上,被其断然拒绝。得知袁世凯病逝的消息后,张謇感慨万分地在日记里写道:“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会,可以成第一流人,而卒败于群小之手。谓天之训迪吾民乎?抑人之自为而已。”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门前两株百年紫藤系张謇先生手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