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九”

“九百九十九”

张謇到13岁时,不但能作五七言诗、试帖诗,科举必考的八股文也做得有模有样。但此时老师宋蓬山因故辞馆回家,不久病故。为了让张謇学业不辍,父亲命他去西亭,拜秀才宋紫卿(宋蓬山的侄子)为师。张謇同时也向举人宋璞斋,即宋蓬山之子学习。

在两位宋先生的严格教导下,张謇学业愈加精进。宋璞斋对张謇的期望很高,他有两句警语被张謇终身铭记:“若蹉跎又是一日,肯发愤何须三年。”

张謇参加州试时试卷上的浮票

同样是这位宋先生,在张謇踏上科举之路初始遇挫时,一句严厉呵斥成为敲打张謇生出发愤逆袭之心的重锤。

同治七年(1868),16岁的张謇开始进入科举试场。第一步顺利通过如皋县试之后(为何去如皋考试,下文有分解),在这年四月的通州州试中却成绩欠佳,取在百名之外。那次考试,张謇刚刚认识的通州才子范当世名列第二。

平心而论,初登考场的张謇在州试中的成绩尚差强人意,但宋璞斋对于弟子的表现却极为失望,他当着许多人的面痛斥学生:“假如有一千人去考试,要录取九百九十九,唯一不取的那人必定是你!”这话说得很重,但细品下来,老师只有面对考试发挥失常的好学生才会这样苛责,如果真的是千人中的末流,根本没有必要去刺激他。

张謇暗下决心,要用这“九百九十九”作为发愤自励的座右铭。他在窗户、帐顶等处,写下“九百九十九”五个大字。他日夜苦读,实在困倦欲睡时,便在枕边系两根短竹,夹住自己的发辫,一翻身就被牵动而醒,立即起身继续用功。

少年张謇每夜读书“必尽油二盏”,看见那个刺眼的“九百九十九”,往往泪如雨下。夏夜蚊虫袭扰,他将双腿伸放到陶罐中,坚持读书写文章。

经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张謇对于下一场考试已经做好了准备。当年十月,张謇以第26名的成绩通过院试,成为一名如皋籍的秀才。

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考中秀才本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就像张謇之子张孝若在为父亲立传时所说的:“向来一个种田人家,看了读书人家,正如看天上神仙,何等光荣,好不羡慕!”

然而,一场“冒籍风波”,让张謇和他的家庭一度陷入无边的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