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建设成果

2.1.2 建设成果

1.产业总体情况

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1209.1亿元,实现产业增加值354.8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0.88%。2011—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4.8%。全省有国家级运动休闲示范区1 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体育产业概念股超过10家。2010—2014年,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从12.3%增加到30.1%。2013年底,全省拥有体育场地数量近12.49 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2.73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8平方米。各类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影响力逐步增大。初步形成以杭州马拉松赛、北仑国际女排公开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龙游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为核心的精品赛事群。2015年,全省举办各类马拉松赛事130余场,助推举办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8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1683亿元,增加值526亿元,同比增长11.6%和13.4%。有省级全民健身中心24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3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85个。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18 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5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17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6个。年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41.3%,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2.9%以上。

体育与科技、文化、健康、养老、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体育运动装备制造、体育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悄然兴起。以山地户外、海洋体育、航空运动、冰雪运动为主题的运动休闲业态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最佳运动休闲目的地。以体育基础设施为载体,建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修建开发一批体育主题公园,推动体育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浙江省还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产业,构建了国资控股的体育互联网平台“呼啦伴伴”,以公益理念服务体育产业,整合线下分散的体育资源,如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健身等,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方便快捷地向市民发布。另外,围绕数字浙江建设,积极推广钉钉应用,截至2018 年,省体育局“浙政钉”注册用户达到218 万人,激活率100%,日均消息发送150条,周平均活跃率为62%,并将“建设数字化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民健身地图、建设全省公共体育服务大数据中心和全民健身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纳入《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方案》,大力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数字化建设,户外职能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建成。

2.体育园

全国体育园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江浙沿海地区企业自发集聚、20世纪90年代政府园区引导、2006年深圳认证国家首个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017年特色小镇规划、2018年阿里体育在杭州规划首个城市休闲综合体(阿里体育园)五个阶段(如图2-1所示),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的企业自发形成到未来的新型城市休闲空间,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其强大的产业魅力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图2-1 我国体育园发展历程

浙江省凭借其丰富的社会资本,在体育产业发展,包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从最初发达的商贸使众多的体育制造业企业自发形成区域的集聚,到体育特色小镇,甚至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都以其敏锐的触角体现了浙江速度,形成了浙江模式。

(1)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

2010年10月,浙江省第一个以体育文化创意为特色的产业园——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挂牌,浙江也是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产业园概念的省份。2011年8月,《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专项规划》全面征求意见,该专项规划基于国际视野、中国经验和黄龙实际,抓住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和体育强省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创建“创意之都”和“生活品质之都”的战略机遇,利用黄龙挂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政策优惠和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整合体育、文化、艺术、影视、创意、时尚等多个业态,通过打造四大功能区、十大主题板块,来凸显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象和气质。凝练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运营项目和产品服务,提升黄龙体育中心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促进黄龙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及浙江省体育产业的互动共生(薛文标等,2014)。

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文化为基础、创意为核心、产业为最终落脚点,以举办大型时尚体育运动赛事为纽带,引进国际顶级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和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体育运动品牌。通过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努力将黄龙区域打造成为以体育用品的设计研发、体验、展示、交易和品牌传播为主,以时尚体育文化休闲为辅的体育产业聚集区。

在体育产业商务区、体育健康运动区、体育创意展示区、体育和谐文化区、体育时尚娱乐区、数字体育生活区的基础上,到2020年把黄龙体育中心建设成为杭州市民运动休闲的乐园、浙江体育产业总部基地、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文化艺术中心、中国体育创意产品研发与展示基地、国家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子竞技平台和数字体育娱乐体验中心。

(2)体育特色小镇

从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至此,以产业为核心,项目为载体,集运动休闲、健身娱乐、旅游养生、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概念随之被推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通知描述,体育特色小镇应该具有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等特点。根据区域特色和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地区体育特色小镇类型也有所差异,主要以体育休闲类、体育度假类、体育探险类、体育养生类等为主题。

截至2018年,浙江省体育类的特色小镇已有5个,分别是绍兴柯桥酷玩小镇、嘉兴平湖九龙山航空体育小镇、建德航空小镇、龙泉宝剑小镇、上虞“e游小镇”。除此以外,还有杭州富阳永安的“飞翔小镇”、德清莫干山的“裸心小镇”、宁海胡陈的户外运动小镇等12个正在培育的特色小镇创建单位。随着更多城市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落成,“体育+”文创的发展模式将逐渐丰满,不仅是旅游,文化设计、康体医疗等领域也将与体育共同融合迸发出火花。浙江省莫干山“裸心小镇”、柯桥酷玩小镇、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莱茵达女子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4个小镇被评为2018年度最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在全民健康理念的宣传和普及下,体育特色小镇正朝着健康、体育、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在识别当地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开发基础,优化产业链,通过提供极具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丰富体育消费供给。

绍兴柯桥酷玩小镇计划打造旅游小镇、运动小镇、产业小镇。在2019年北京举行的SportIN 大会及体育BANK 颁奖盛典上,其被评为2018年度最佳运动休闲小镇。小镇区域内有国家AAAA 级风景区“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乔波滑雪场、鉴湖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资源,可以满足不同运动爱好者的需求;此外,小镇还将建设酷玩城市综合体、若航直升机场、天马赛车场、毅腾足球训练基地、鉴湖水上运动基地等,成为时尚酷玩的运动天地。

嘉兴平湖九龙山航空体育小镇将建设航空运动体验园、赛马马球赛车运动体验园、星海湾国际安养基地、海角城堡养老养生基地、九龙山阿平汉国际学校等项目。以“体育运动+养生养老”特色旅游度假区为开发模式,以运动健康为主题,并通过举办马球、赛马、高尔夫、帆船等国内外大型赛事以及论坛峰会,拥有较高知名度,拓展消费群体更广的大众化健康休闲运动项目(特色小镇产业建设联盟,2017)。

建德航空小镇通过规划初步形成了包含以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为核心的通航服务区、以卜家蓬工业平台为核心的通航制造区、以横铁航空主题公园和新安江玉温泉为核心的通航休闲区三大特色产业区块的航空小镇概念,区域规划、产业定位、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龙泉宝剑小镇的规划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凸显龙泉宝剑特色,打造成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主题鲜明的宝剑文化小镇。包括观光朝圣、休闲度假、高端专项和夜间节事的特色旅游小镇、国际刀剑产业小镇,注重传统和现代并进,成为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中国刀剑产品创意制造中心、世界知名的刀剑产品出口基地。

上虞“e游小镇”建设以泛娱乐类信息经济产业为主导,打造“一轴三心四区”:以串联各功能区的复兴路为轴线,以小镇客厅、互联网创新中心、文化经济中心三大核心区为主要抓手,以不同需求为依据重点打造游戏综合体验区、互联网创意产业区、生活配套服务区、文化艺术展示区四大功能区域。

(3)体育文化公园

体育文化公园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普通公园,到把自然景观和体育设施相互结合的新型公园,随后逐渐演变为兼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与运动健身为一体的,以体育训练、体育表演、竞技比赛、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等融合的主题类公园。按照项目不同可以分为水上项目类、海滩项目类、山地休闲项目类、综合性项目等,满足广大群众和市场的不同需求。

①南落马营体育文化公园

该文化公园与传统的体育产业园区不同,是杭州首家由政府和民企合作搭建的集全民健身、产业孵化、品牌展馆、智库中心、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平台。公园理念新颖、模式创新,不仅有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体育基础设施,比如健身房、多功能体育馆、体能训练馆、真人CS等满足祖孙三代人的家庭式体验项目,还有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的产业领域,能够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运动、体育培训等,节假日和工作日晚间的满场人数一直在85%以上。未来园区将体育影视、体育传媒、体育培训、全民健身场馆、体育品牌馆、体育俱乐部等业态综合发展作为努力方向,并设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中心,与体育专业类高校开展多方合作,锻造核心智力资本,为杭州市各类体育复合人才储备、体育科技研发等作出示范引领。

②浙江省部分城市体育文化公园

浙江省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依托山水优势,打造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态体育设施,将文化创意和体育公园建设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体育文化公园(如表2-6所示)。这些公园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的同时,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城市文化等融入其中,让居民在享受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烘托体育文化的兼容并包。

表2-6 部分城市体育(文化)公园

数据来源:郑霞,沈婷.生态需求视角下温州城市体育公园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4):32.

3.大型体育赛事

经过近几年各地市的积极申报,浙江省主办或承办全国及国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频次也逐年增加(部分城市品牌赛事如表2-7所示)。但是根据边才茹(2016)的调查显示,多数浙江省居民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当地组织举办的体育活动、赛事等,因此体育赛事的普及率还有待提升,不仅仅是为了举办而举办,而是要以赛事的举办为契机,提升居民健康锻炼意识。

表2-7 浙江省各地市体育品牌赛事

续表

数据来源:《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虽然近几年浙江省的体育赛事进入井喷期,各地市争相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但稳定的品牌赛事依然较为缺乏。尤其是相较于上海、广东、江苏等体育强省(市)来说(如表2-8所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2-8 浙江与体育强省(市)品牌赛事对比

续表

资料来源:倪方隅,杨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