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完善硬件设施,增强产业供给

6.2.1 完善硬件设施,增强产业供给

硬件设施的有效供给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没有了基本的体育设施作保障,大型体育赛事、居民运动健身等都无从谈起,甚至很多体育设施重新塑造了新时代的体育文化,比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因此各地要以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等的举办开展为契机,集中力量修建具有标志性的,或改善原有破损、无法满足正常需求的体育基础设施。在改建之前,既要考虑到实际用途,同样更要考虑体育建筑背后的体育文化打造、创意经济市场空间,把实用性和创意性、文化性相结合,避免为了办赛而做表面性、临时性工作,要综合考量各项因素,让实物性的体育基础设施也具有无形的体育文化创意价值。

1.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体育与规划、城建部门的协同配合,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全面强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在稳定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向各级财政申请体育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和公益金资助,支持体育企业积极申报各类扶持项目和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强化体育设施供给侧改革试点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户外运动场地、健身步道、帆船游艇码头等各类体育设施项目。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利用废弃旧厂房、仓库和商业、文化等附属用房,进行创意性文化设计,兴办各类经营性专项体育健身场所。做好体育设施普查维护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室外健身器材维修更新,做到安全保障常态化、前瞻化、科学化。

创新丰富体育产品,顺应不断增长的享受型、发展型体育消费趋势,提升商业健身俱乐部和全民健身中心的服务品质,推广运动营养师、心肺功能监控、健康档案管理等高端服务,提升赛事水平,创新发展射箭、室内攀岩等特色健身项目,满足市民多样化健身需求。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不断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适当支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实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计划,推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运营,提高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可以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切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福利和效用。

很多普通大众没有积极健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生活的小区周边没有合适的健身锻炼场地,或者仅有收费较高的健身房等,或者是单一的田径场、篮球场等。所以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还要满足居民的日常锻炼需求,既不能离居民区太远,也不能数量过少,收费较高,要在场地的地理范围上、数量上、规模上、项目丰富性上都能够服务于普通大众要求。比如兴建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综合服务体等,甚至通过文化创意,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从被动的“要我运动”变成主动的“我要运动”,让很多的体育文化设施或场所成为城市新的打卡地或网红地。

2.构建城乡体育设施体系

在体育设施普查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实现乡镇(街道)、社区(村)等下沉体育市场健身工程全覆盖目标。整合优化体育设施资源,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公园、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活动。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以及绿道、步道等场地设施,加快推进共建共享的全民健身综合体,逐步构建统筹规划、种类齐全、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打造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体育健身条件,促进城乡体育均衡发展。

浙江省的体育基础设施虽然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也存在分布不均、设施老化、相对单一等问题。因此不能只在主要的省内中心城市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而要以这些中心城市为圆点,由点到面将体育设施红利辐射到周边地区。同时更要关注城乡二元差距问题,要让体育运动的便利条件惠及更多的体育消费人群,或潜在的隐形人群,为全民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以传统体育设施为基础,突破传统健身运动边界,根据终端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多样的需求,规划设计更加具有时尚感、娱乐感、休闲感的体育硬件设施。比如依托浙江省的海岸线、多水域的特点,整合优化一批水上运动场所或项目;依托多山地、风景美的特点,开发建设遍布全省的体育休闲旅游步道、野外探险线路等,比如参照娱乐性的主题公园修建更多的体育运动主题公园(小镇)。发挥地域优势、文化特色,让普通大众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让体育运动也充满文化创意,吸引更多的人群积极进行运动健身,保持生活幸福感。当通过时间的积累形成品牌效应时,可以基于这些有影响力的硬件设施,研发更多的体育表演、体育影视、体育传媒、衍生品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服务或产品,发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多边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