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各地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1.杭州
杭州作为省会和东方休闲之都,依托西湖、大运河等地理人文等条件,渲染体育运动氛围,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竞赛表演,形成都市体育旅游核心、品牌赛事集聚副中心、大运河体育文化传播轴、“三江两岸”特色运动发展轴、浙西山地户外运动区块、大明山冰雪运动区块、千岛湖水上运动区块、建德航空运动区块和富阳运动休闲体验九大功能区。借助山地和水域大力增加登山、骑行等体育休闲运动;以杭州国际马拉松、全运会、游泳锦标赛、亚运会等赛事的举办,提升群众参与意愿,宣传城市文化,扩大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宋凯,2017)。在2018年,阿里体育与杭州江干区政府合作,采用PPP 项目建设模式,建成以电竞馆为核心的阿里体育园,形成以电子竞技、全民健身、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休闲区域,打造新型运动综合体。借助阿里巴巴大数据,为市民提供场馆内部卡路里换卡币、实时身体数据等服务,打造智慧体育新项目。
杭州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近些年的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也成果初显。从2011年黄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到2016年上城区南落马营体育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和尝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也在为全省各地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领航导向的作用。从2017年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到2018年的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尤其是2022年的亚运会,对于杭州城市形象、基础设施、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在改造和建设的场馆等基础设施上融入杭州特色,彰显杭州文化,为亚洲、为世界呈现杭州形象。杭州城市居民不仅整体素质高,还体育人才辈出,比如田径运动员谢震业、游泳运动员孙杨等,他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杭州城市宣传以及体育文化氛围营造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他们发挥的体育明星辐射带动效应,为杭州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亲民亲善的资源优势。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杭州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体育设施的完善,同时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环境等公共设施的全面升级,为杭州全体居民更好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此外,居民又能够享受竞技体育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体育价值观念,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在全民素质、城市形象等方面增强竞争力。尤其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大型体育赛事更是功不可没。亚运会的举办,将大力促进杭州体育产业向着更好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与旅游、健身、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为主导,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为支撑的六大板块格局(常德胜,2018)。
2.宁波
宁波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大众的消费观念更新较快,健康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6]1号),宁波要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形成“一县一品一特色”“一城二带三区”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探索“公园+体育”的社会体育场地建设。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创新产业业态,打造产业集聚区,提升产业的辐射效应。依托国际网球赛、国家女排主场等传统赛事,继续争取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落户宁波,以赛事促进城市品牌提升,营造竞技表演、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体育产业发展,从政策、人才、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积极推动宁波体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8]42号)和《关于实施“泛3315”引进支持急需紧缺高层人才的意见》(甬党办[2017]75号)文件,大力引进文化(体育)人才和团队,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文化艺术、文创经营管理、体育等领域在宁波的创新创业,包括引进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和能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教练和团队。建成的江北体育文化综合体(江北全民健身中心),是以体育为载体,形成包括文化、健康、休闲、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消费新空间,是博物馆式的运动场所,将体育文化展示、体育历史溯源、体育人物宣传等相关元素融入体育公园、商业街区、体育设施等各个角落。体育文化综合体打破了传统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通过体验式的商业形态增强习惯性消费群体规模,探索体育导入型消费,将各种运动项目爱好者以及相关组织作为细分目标客户,围绕其家人和朋友一起活动的情况,制定共同参与消费的运行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式消费推荐。比如丈夫运动健身,孩子体育培训,妻子美容购物等,形成“体育+”的消费升级。
此外,宁波积极构建体育旅游产业圈。2018年,宁波市出台《宁波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关于加快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都市区、西部山区、东部滨海区,东钱湖、梅山湾等板块,开发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等。意见还明确指出,宁波将大力举办或承办国际排联新联赛、CBA 赛事、宁波国际马拉松等,通过融入旅游元素打造精品赛事品牌。其中宁波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女排系列赛事,随着北仑体艺中心的建成,北仑更是成为中国女排的福地。其中的综合训练馆、水疗室、恢复室等都是量身定做,是女排运动员训练、比赛的主场地,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很多精彩时刻和成长历程。
3.温州
温州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传统的吴越文化和南拳文化,进行体育文化的创意与整合,激发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打破时空限制,帮助体育文化更好地走进人民生活;通过了解区域体育生存生态,大力开发体育文化项目,使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精品化、特色化。温州还依托独具特色的山地资源,积极推动户外运动赛事的举办,比如“中国·温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有影响力的赛事。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举办城市体育赛事的能力,同时也正向渲染了城市体育文化氛围,打造了健康生活的城市理念。
温州近年来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型体育文化公园,依托良好的海洋文化和商贾文化,把精明能干、敢想敢闯的“温州精神”融入体育产业规划中,在有形中彰显无形的温州传统文化和享誉海内外的商业文化。通过整合,围绕主题文化进行提炼、重构和精选,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体育文化中,用创意型的理念打造有文化特点的“生态型主题体育公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体育文化环境中放松身体和心灵,消除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比如七都体育主题公园、西洲体育主题公园、瓯海体育公园等,融合南拳体验、温州棋院等特色地域文化资源,成为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城市体育公共设施。
此外,温州积极打造鹿城时尚体育小镇,为生态旅游、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一体化的体育小镇。依托西郊森林公园、仰义水库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体育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温州奥体小镇以万达广场、大罗山等为优势资源,发展都市休闲运动、竞技体育赛事、综合配套服务等业态,构筑“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休闲”的综合业态。同时,温州借助强大的社会民营资本力量办体育,并和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成为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试点城市,进一步实现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4.嘉兴
嘉兴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依托杭州、上海周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高铁等水陆交通为嘉兴集聚了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本,有利于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完善体育产业链的整合。“十二五”末,嘉兴就已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市,并且全市有6个县(市、区)获得省级强县(市、区)。嘉兴始终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大力开发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充满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以“嘉兴市全民健身周”为契机,定期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扶持体育产业创优培育工程,以项目为平台加速体育产业发展。此外,重点关注落实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的“三培育”计划。嘉兴有着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以及软件环境。
根据《嘉兴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嘉兴着力打造“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大发展,四个原则,五大工程”。其中“一个定位”为“打造动感禾城,建设健康嘉兴”,“两个目标”为基本建成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走在前列。遵循需求导向、协同融合、创新驱动、依法治本原则,坚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稳固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三大目标。同时实施全民健身服务惠民措施、竞技体育实力提升计划、体育产业提档升级转型、人才强体基础保障工程、青少年体育振兴行动五大工程。通过网络覆盖,实现15分钟健身圈,进行常态化健身指导。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和运动休闲业作为突破口,以体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基地建设为载体,培育品牌体育服务业,丰富产业形态。尤其依托嘉兴特色优势,比如党的诞生地特殊历史地位和意义,重点建设“红船精神”体育践行区;以乌镇为核心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下的“互联网+体育”试点区;依托武术、船拳、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的民族体育文化展示区。此外,着力构建不同层次的运动休闲示范基地、精品路线等。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体育特色小镇等,丰富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转型。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智库”,探索建立体育创客中心,培养孵化体育文化优秀人才和项目。
5.绍兴
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在民办公助校园体育竞技、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等方面形成“绍兴样本”。绍兴依托发展良好的民营企业,在赛事冠名、体育设施建设上借力,着力打造氛围浓厚的体育文化环境。比如浙江天马集团投资建设浙江天马赛车场;浙江骆驼针织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足球比赛中防止球员拉拽的运动手套等;浙江喜临门冠名绍兴国际马拉松赛;绍兴古越龙山集团冠名2018女排世俱杯,社会资本与赛会经济相互结合,扩大了民营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体育赛事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吴海明,2018)。
2018年,绍兴市也发布了《2018—2025绍兴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其中提出到2025年,绍兴要基本达到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核心,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引领,体育运动休闲业、健身服务业、彩票业为支撑的目标,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文创”“体育+健康”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形成政策引领、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绍兴市中北部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镜湖运动休闲主题公园、特色街区、体育博物馆等地方特色的体育设施,并在柯桥区形成高端运动休闲项目集聚区,在上虞区形成体育特色小镇集聚区。
6.湖州
湖州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积极引进和承办各类大型赛事,比如第六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生态杯”全国羽毛球邀请赛等,提升了湖州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此外,湖州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休闲业,其中安吉县中南百草原景区被评为2015年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大力推进莫干山户外运动基地,积极引进全球首个“探索极限基地”——“象月湖”户外休闲体验基地等。以各区县已有的体育中心为基础,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借助多元化运营模式,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边才茹,2016)。
2018年湖州市吴兴区文体中心投入运行,中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教育培训中心、健身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不仅能够承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同时更是周边市民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新场所。作为湖州首个体育众创空间,文体中心以体育为核心产业,通过发展体育运动、体育培训、体育文化、体育零售、休闲健身、主题餐饮等,将文化、体育、商业融为一体,提升周边乃至湖州市的新体育业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