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与解决
谨慎——小心地权衡,在有限的和无限的观念中的地位全然不同。在有限的观念中,权衡是我们所渴求的一切,谨慎是最高的义务。埃德蒙·柏克称其为“所有美德之首”。21“没有什么是好的,”柏克说,“只是比例和参照物不同罢了。”22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权衡。相比之下,在无限的观念中,道德改善没有固定的限制,谨慎的重要性较低。葛德文对于“那些道德家”——可以想象得到,这里指的是斯密——来说几乎没有用处。“他们只想用不带感情的谨慎行事和唯利是图的自利考量刺激人们行善”,而不是试图激发“我们本性中慷慨而宽宏的柔情”。23
无限的观念中暗含着这种理念,即潜能与实际情况非常不同,这意味着存在能够开发潜能的手段,这种手段或被发明或被发现并以此来改善人性,以至于人们将出于正确的原因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精神或经济回报。孔多塞表达了一种类似的观念。他宣称,人最终能“通过一种自然的倾向担负起责任,而现在担负起这些责任需要耗费精力并做出牺牲”。24因此,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取代无关紧要的权衡。
简而言之,人是“能够完美的”——这意味着可以不断改善,而非在实际上达到绝对的完美。尽管不能为这一程序“设限”,25葛德文认为,“我们却能够越来越接近”。26对于他来说,人毋庸置疑“在公正和美德方面有着出众的能力”27——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人,也包括“整个人类”。28必须努力“唤醒人类沉睡的美德”。29而奖励当前的行为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孔多塞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人类至臻完美的能力,”他说,“确实是无限的。”30“人类思想的进步”是孔多塞反复提及的主题。31他承认“人的智力是有限的”32,没有人能够在度量或分析中知晓“自然的所有事实”或者“掌握最精密的手段”。33但是,根据孔多塞的观点,尽管人类的思维能力最终存在限制,但是没人能具体说明这个限制是什么。他对洛克“竟敢为人类的理解力设限”感到愤慨。34作为数学的信徒,孔多塞认为至臻完美的能力类似于对一个数学极限的无限趋近。35
尽管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人们已渐渐不再使用“至臻完美的能力”这个词,但是这个概念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未做任何修改地保留到现在。对于当代许多思想家来说,“人类是高度可塑之材”36这一观念依然居于其理论核心。这些思想家都持有无限的观念。“解决”(solution)这个概念依然是这一观念的核心。不再有必要进行权衡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即使为了找到这个解决方案曾经付出了代价。所谓解决,实际上就是为了证明最初的牺牲或过渡性的条件是正当的,否则,它们的存在会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孔多塞预期最终“每个人的利益与所有人的利益将调和统一”——因此“通往美德的道路不再艰辛”。37人可以在对社会有益的处置的影响下行事,而不是简单地对未被言明的激励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