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再发现》简介
《心灵的再发现》这本书是由.约翰·塞尔著创作的,《心灵的再发现》共有73章节
1
总序一
人类持续关注着哲学的那些基础性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性,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知识的可能性,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以及关于伦理的、政治的和美学的...
2
总序二
2002年2月初,我作为受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共同资助的CSCC Fellowship(研究员),将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与国际...
3
致谢
在好几年里,我从与朋友、学生和同 ⅰⅹ事的关于本书议题的讨论与对话中获益良多。我不认为能够感谢全部人士,但我想对下面这些人表示特别的谢意:奥伯特(M.E.Aub...
4
导论
本书有几个任务,有些不能很快地综述,只能在读者的进展中突现。最容易表述的任务是:我要批判并克服心灵哲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唯物论”和“二元论”传统。因为我认为意...
5
第一章 心灵哲学哪儿错了
...
6
一、对心身问题的解决,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问题而非解决
著名的心身问题是过去两千年来很多争论的来源,它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自从一个世纪之前开始大脑研究工作以来,对于受过教育的人们而言就有了解决办法,而且我们都知道它...
7
二、六种不大可能的心灵理论
我不会提供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流行的、不合理的唯物论观点的全部清单,只列出六种来感觉一下。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我们日常心智生活的存在和心智特征。他们都试图...
8
三、现代唯物论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我用“那个传统”意指以下列(通常未表述)假定和论旨为中心的一簇观点和方法论预设: 1.对心灵进行科学研究时,意识及其特殊特征的重要性是微不足道的。...
9
四、基础的历史起源
在历史上我们是如何进入这一情境的呢?我们如何会有这样的情境,即人们说的东西和他们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不一致? 人们想知道,在对心灵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
10
五、打破基础
陈述我将给出的观点的显著特征的一个方法,是把它们与我前面提到的七项原理相对立地来陈述。为此,我要明确区分本体论、知识论和因果关系。对于下列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11
第二章 唯物论的近代历史:同样的错误一再重复
...
12
一、唯物论的奥秘
通常认为的“唯物论”究竟指什么?有人可能认为唯物论坚持世界的微观结构完全是由物质微粒构成的。然而,困难在于,可能除了笛卡尔的观点,即认为除物质微粒之外还有“非物...
13
二、行为主义
首先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有两种:“方法论行为主义”(methodological behaviorism)和“逻辑行为主义”(logical behaviori...
14
三、类型同一性理论
逻辑行为主义被认为是分析真理。它断言了心智概念和行为概念之间的定义关联。在近期关于心灵的唯物论哲学史中,它被“同一性理论”(identity theory)所取...
15
四、殊型—殊型同一性理论
殊型同一性理论还会面对针对类型同一性理论的常识性反驳,仍将面对某种形式的属性二元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 其中一个是:如果两个具有相同心智状态的人具有不同的神...
16
五、黑箱功能主义
使得两个神经生理状态成为同一类型心智状态的殊型的是它们在有机体的整个生命中执行同样的功能。“功能”的概念有点含混,但殊型同一性理论把它详细表述如下。两个不同的大...
17
六、强人工智能
在这一刻,唯物论二千年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进展出现了。发展中的人工智能科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当它们是执行相同计算机程序的不同硬件时,不同的物质结构在心智上可以...
18
七、消除式唯物论
消除式唯物论的最精致的版本这样辩称:我们关于心灵的常识性理论,构建了一种原始的理论——“通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但像其他理论一样,只有当...
19
八、自然化内容
在关于唯物论的争论中的这一模式重复了半个世纪之后,人们可能设想唯物论者和二元论者也许会认为争论的术语出错了。但归纳至今,两边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正如我写的那样...
20
附录 通俗心理学有问题吗
第二章的目的不是提出我自己的观点,而是描述一个哲学传统的当代历史。我现在想谈谈自己对通俗心理学(简称FP)的看法,因为我相信它不像在文献中反映的那样。标准的讨论...
21
第三章 打破成见:硅制大脑、有意识的机器人和他心
完全客观的世界观是我们拥有的巨大成见,虽然它与我们的大多数经验不一致。既然这一图像是错的,我们应该能够打破成见。我不知道怎么做,但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开始这项任务...
22
一、硅制大脑
这个实验是:设想你的大脑开始恶化,以至于逐渐变盲。绝望的医生很想减轻你的情况,想方设法恢复你的视力。作为最后一个办法,他们试着把硅片植入你的视觉皮层。设想一下,...
23
二、有意识的机器人
我想引入第二个思想实验来支持第一个得出的结论。这个实验的目的就像第一个,是用我们的直觉找到心智状态与行为之间的楔子。设想我们设计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机器人。我们的机...
24
三、经验论与“他心问题”
很多经验论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思想实验很苦恼,尤其是第一个。在他们看来,我在宣称能够不由经验方法确定的心智状态系统的经验事实。他们确定心智事实存在的经验方法,完全建...
25
四、总结
在本章中,我迄今有两个目标:首先我试图论证心灵的本体论与行为无关。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对于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但当我们检查我们的心智状态是否存在时,相关的...
26
五、内在的、仿佛的和派生的意向性
在继续深入探讨之前,我要引入一些区分,之前讲得不明确,但在下面会明确起来。为了说明这些区分,让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用以描述意向性的心智现象的各种不同真值条件的语句之...
27
第四章 意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
28
一、意识与“科学的”世界观
和大多数语词一样,不可能用充分必要条件的方式给出“意识”的定义,也不可能用亚里士多德式的种差(genus and differentia)方法来定义。然而,尽管...
29
二、主观性
有意识的心智状态与过程具有其他自然现象所没有的一个特殊特征:主观性。意识的这一特征使得对它的研究与生物学、心理学研究的惯常方法不同,也是对于哲学分析最为困惑的。...
30
三、意识与心身问题
我已一再表示,我认为心身问题有个简单的(至少是大致的)解决办法,惟一阻碍我们完全理解心身问题的是我们的哲学偏见——认为心智与物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以及我们对大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