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论
尽管我们现在对自己知道甚多而狂妄自大,尽管我们的科学声称确定性与普适性,在涉及心灵之处,我们的认识却表现出典型的混乱和不一致。就像盲人摸象的谚语,我们掌握了一些有嫌疑的特征,并称它为心智的本质。“那里有看不见的句子!”(思想语言)“那里有计算机程序!”(认知主义)“那里只有因果关系!”(功能主义)“那里什么也没有!”(消除主义)诸如此类,令人郁闷。
我们让研究方法支配研究主题而不是相反,这很糟糕。就像一个醉汉在黑暗的灌木丛里丢了汽车钥匙,却在路灯下寻找它们,“因为这里光线更好”,我们试图发现人类如何与我们的计算模型相似,而非试图确定有意识的人类心灵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我经常被问道:“但你如何科学地研究意识?如何可以有理论?”
我不相信心灵的再发现会有任何简单的或单一的通道。一些大致的指引是:
首先,我们应该停止说那些明显是错的东西。认真地接受这一格言,可能使心灵的研究发生革命。
其次,我们应该始终提醒自己我们确定知道的东西。例如我们确定地知道在我们的脑壳中有大脑,有时候它是有意识的,而大脑过程产生所有形式的意识。
第三,我们应该始终问自己,世界上究竟是什么事实被认为是符合我们对心灵所做的论述。“真”是否意味着“符合事实”并不重要,因为“符合事实”确实意味着符合事实,而任何致力于描述世界的学科都是在致力于这一符合。如果你在“大脑是那里惟一的东西”以及“大脑产生意识”的知识背景中,始终问自己这一问题,我相信你会同意我在本章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际上是我在本书中得出的很多结论。
但这只是回到心灵征程的第一步。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指引是:我们需要再发现心灵的社会特征。
〔1〕大脑当然也有很多其他与意识无关的特征。例如髓鞘调节呼吸,甚至当整个系统是完全无意识的时候。
〔2〕Lisberger,1988,Lisberger and Pavelko,1988。
〔3〕展开讨论参见Searle,1983,尤其是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