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不大可能的心灵理论

二、六种不大可能的心灵理论

我不会提供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流行的、不合理的唯物论观点的全部清单,只列出六种来感觉一下。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我们日常心智生活的存在和心智特征。他们都试图这样或那样地贬低日常心智现象,如信念、欲望和意向,怀疑心灵的一般特征如意识性、主观性。〔4〕

首先,这些观点最极端的版本是心智状态完全不存在。自称为“消除式唯物论者”(eliminative materialist)持这种观点。和广为接受的信念相反,这种观念认为像信念、欲望、希望、恐惧等这样的东西并不真正存在。这种观点早期的版本由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1963)和罗蒂(Rorty,1965)提出。

第二种观点经常被用来支持消除式唯物论,宣称通俗心理学无论怎样都是完全错误的。这个观点是由丘奇兰德(P.M.Churchland,1981)和斯蒂克(Stich,1983)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宣称人们因为渴而喝,因为饿而吃;人们有欲望和信念;有些信念是真的或假的;有些信念比另一些得到更好的支持;人们有时因为想做某事而去做;人们有时会痛;他们经常不开心,诸如此类以至无穷。通俗心理学与消除式唯物论之间的关联是:通俗心理学被认为是一种经验理论,它假定的实体,如痛苦、愉快、痒等,从本体论来讲都被认为是和夸克、介子一样的理论实体。如果理论完了,理论实体也随之完蛋:表明通俗心理学是假的,将会取消接受通俗心理学实体存在的任何辩护。我真诚地希望我没有对这些不合理的观点不公平,但我必须承认他们确实令我震惊。让我继续列举下去。

第三种同样的观点认为,称为心智状态的并没有什么特别是“心的”。心智状态完全存在于彼此的因果关系以及系统的输入输出之中。这些因果关系能由任何具有正确因果性质的系统所复制。所以一个由石头或者啤酒罐组成的系统,如果有正确的因果关系,必将具有像我们一样的同样的信念、欲望等,因为这就是拥有信念和欲望的全部。这种观点最有影响力的版本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被广为接受,成为当代的正统观点。

第四种不合理的观点,实际上也是最有名、最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计算机仅仅通过有正确的输入输出,运行正确的计算机程序,也可以拥有——事实上必然有——思想、感情和理解力。我在其他地方命名这种观点为“强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但它也被称为“计算机功能主义”(computer functionalism)。

第五种不可信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认为关于信念的心智词汇,如欲望、恐惧、希望等,真的是指内在的心智现象,而只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它只是一个说明和预测行为的有用词汇,但不是真正地指称真实的、内在的、主观的心理现象。这种观点的拥护者认为,使用这种常识性的词汇是个使“意向立场”(intentional stance)朝向一个系统的问题。〔5〕

第六种也是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意识可能如我们认为的那样——内部的、私人的、主观的、定性的感觉或知觉现象——根本不存在。很少有人清晰地提出这种观点。〔6〕很少有人愿意直接说意识不存在。但这种观点近来变得普遍,因为有人重新定义意识,它不再指称实际的意识状态,即内部的、主观的、定性的、第一人称的心智状态,而是可公共观察的第三人称的心智状态。这些人假装认为意识存在,但事实上最终否定它的存在。〔7〕

心灵哲学中的错误有时候也导致语言哲学中的错误。在我心目中,来自刚刚考虑过的同样例子,语言哲学中一个不可信的论旨是,就意义而言,没有语言行为之外的事情。最有名的是蒯因(Quine,1960)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无论是你还是我说“兔子”时,我们并不意指兔子、兔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是兔子生活历史中的场景。〔8〕

面对所有这些,人们将做些什么呢?对我而言,说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并不足够。我认为一个具有足够耐心和时间的哲学家应该坐下来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反驳整个传统。我曾经努力反驳过一个专门的论旨,即计算机仅仅通过运行计算程序(“正确的”计算程序加上“正确的”输入输出)就能有思想、感情和理解(Searle,1980a)。这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是个很吸引人的靶子,因为它相当清楚,所以有简单而决定性的反驳,而且这个反驳能够推广到其他版本的功能主义。我也努力反驳蒯因的“不确定性论旨”(thesis of indeterminacy;Searle 1987),我相信它会遇到正面攻击。然而有些观点比较难搞。例如,人们如何反驳意识不存在的观点?我是否应该掐住这种观点的拥护者,提醒他们是有意识的?我应该掐住自己,报告《哲学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y)中的结果吗?

在传统意义上做一个论证,有共同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除非参与者都同意这个前提,否则不可能达成一致。但如果有人一开始就否认意识的存在,那就很难知道心灵研究中的共同基础是什么。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理论导致意识不存在的观点,你就造成了这个理论的“归谬法”。当代心灵哲学中的很多其他观点也是如此。

这些问题在公共论坛和书稿杂志上争论了好些年,使我相信争论中的基础问题很少浮现。如果你和人争论,例如强人工智能或翻译不确定性,这些理论完全不合理,但被反反复复的技术特点伪装起来。更糟的是,很难把导致这些理论的假定公开出来。例如当有人欣然接受计算机只是通过运行某种程序就突然奇迹般地具有心智状态的观点时,使得这种观点看起来成为可能的背后的假定很少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在讨论中我想采用不同于直接反驳的进路。我不准备提供另一种“对功能主义的反驳”,而是揭示和瓦解整个传统所依赖的基础。如果你对功能主义有兴趣,我相信你需要的不是反驳,而是帮助。

唯物论传统是庞大的、复杂的、无所不在的但又是无从捉摸的。它的不同部分——它对待意识的态度、它的科学证实的观念、它的形而上学与知识理论——都相互支持,因此当一部分受到挑战时,辩护人很容易转向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其他部分。这里我讲一下个人经历。当你反驳强人工智能、不确定性论旨或功能主义时,辩护者并不认为必须回应你的论证,因为他们知道你最终必然是错的。他们知道唯物论传统——他们经常错误地称“科学”——在他们那边。这个传统不是学术哲学的部分[而是全部]。如果你聆听认知科学的讲座或阅读人工智能的科普论文,你会遇到同样的传统。唯物论传统太庞大了,以至于没法在一节甚至一章中概括,但我相信如果我让它展开自身,读者会毫无困难地认识它。

在开始攻击它的基础之前,我需要更精确一些地阐述它的结构的具体组成部分,并谈谈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