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黑箱功能主义

五、黑箱功能主义

使得两个神经生理状态成为同一类型心智状态的殊型的是它们在有机体的整个生命中执行同样的功能。“功能”的概念有点含混,但殊型同一性理论把它详细表述如下。两个不同的大脑状态殊型是同一心智状态殊型,当且仅当这两个大脑状态对有机体接受的输入刺激、它的其他“心智”状态以及它的输出行为,具有相同的因果关系(Levis,1972;Grice,1975)。例如,我相信天将下雨是由我感知到云层聚积雷声不断所引发的状态,加上我不愿让雨漏进窗来,又转而导致了我关窗。请注意,把心智状态等同于因果关系——不仅是对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也是对其他心智状态——殊型同一性理论马上避开了针对行为主义的两个反驳。一个是行为主义忽略了心智状态的因果作用;第二个是行为主义把信念分析为欲望,又把欲望分析为信念,造成了循环论证。功能主义式的殊型同一性理论能很乐意地接受这一循环,他们辩称整个概念系统可以由因果关系来说明。

功能主义有一个漂亮的装置来使得这一关联系统完全清楚,而不涉及任何“神秘的心智实体”。这一装置称之为“兰姆赛句”(Ramsey sentence)〔8〕,它的原理如下:假定约翰具有信念p,是由他的感知p导致的;加上他的欲望q,信念p导致了他的行为a。因为我们是通过因果关系来定义信念的,我们能在之前的句子中消除“信念”一词,只说有东西具有这样的因果关系。从形式上讲,我们只是通过在任何指约翰信念的地方代以变量“x”,然后在整个句子之前加上量化符号,就可以消除直接的信念提及(Lewis,1972)。整个关于约翰的信念为p的故事可以表述为:

∃x(约翰具有x;由感知p导致xx加上他的欲望q导致了他的行为a

兰姆赛句进一步去除出现的剩余心理学术语如“欲望”和“感知”。一旦兰姆赛句成功,就证明功能主义在表明心智状态并没有什么特别心智的东西时,具有至关重要的优势。讨论心智状态只不过是在讨论一套中立的因果关系;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的沙文主义——即认为只有像我们这样具有大脑的系统才有心智状态的沙文主义——可以由更为“开明”的观点来避免。〔9〕任何系统无论是由什么组成的,只要在输入、内部功能与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正确的,都能够具有心智状态。这类功能主义不说信念如何具有因果关系。它只是把心灵看作是出现不同因果关系的黑箱,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黑箱功能主义”(black box functionalism)。

对黑箱功能主义的反驳同样是我们之前看到的常识性和技术性的混合。常识性的反驳是功能主义似乎遗漏了我们心智状态中至少一部分定性的主观感受。看到一个红的东西或是背部疼痛都是定性的经验,只用它们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些经验遗漏了特殊的感受性。证明如下:假定有一部分人有色谱反转,他们经验到的“看到红色”,常人会称为“看到绿色”;他们称为“看到绿色”,常人会称为“看到红色”(Block and Fodor,1972)。我们现在假定这种“色谱反转”(spectrum inversion)完全不能够由色盲测试所察觉,因为视力不正常的人和正常人一样对同样的刺激给出的是同样的色彩辨别。当被要求把红铅笔放一堆绿铅笔放另一堆时,他们所做的与我们一样。他们在内部看到区别,但没有办法在外部察觉到这一区别。

如果这种可能性是清楚的——当然是清楚的——那么黑箱功能主义认为中立的因果关系足以说明心智现象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遗漏了很多心智现象的重要特征,即它们的定性感受。

一个相关的反驳是,大量的人口如全体中国人,可以模仿人脑的功能组织,以至具有正确的输入—输出关联以及内部因果关系的正确模式。虽然他们全都一样,但是这一系统不会像系统一样地感受任何东西。全体中国人不能够仅仅通过模仿痛的功能组织,而感受到痛。

对黑箱功能主义另一个听起来更技术性的反驳是针对黑箱的:功能主义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明是什么物理状态使得给予不同的具体现象以同样的因果关系。这些非常多样的物理结构如何在因果关系上是等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