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唯物论的基础

三、现代唯物论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我用“那个传统”意指以下列(通常未表述)假定和论旨为中心的一簇观点和方法论预设:

1.对心灵进行科学研究时,意识及其特殊特征的重要性是微不足道的。很可能,也希望如此,可以不用意识和主观性来全面说明语言、认知和心智状态。

2.科学是客观的。它不仅致力于找到独立于个人偏见和观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它关注客观实在。科学是客观的,因为实在自身是客观的。

3.因为实在是客观的,研究心灵的最好方法就是采取客观的或第三人称的观点。科学的客观性要求研究现象是完全客观的,在认知科学中,这意味着必须研究可客观观察的行为。就成熟的认知科学而言,研究心灵和研究智能行为(包括行为的因果基础)完全是同样的研究。

4.从第三人称、客观的观点来看,对知识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其他系统的心智现象”的惟一答案就是:通过观察它的行为。这也是对“他心问题”(other minds problem)的惟一解决办法。

知识论在认知科学中有特殊功用,因为客观的认知科学必须能够把诸如认知、智能行为、信息处理等,与其他自然现象区分开来。研究心灵的一个基本问题(可能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其他“系统”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灵性质?惟一的科学答案是:通过它的行为。

5.智能行为及其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心智的本质。同意心灵和行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从极端版本的行为主义认为除了行为倾向之外没有心智状态,到功能主义试图用内部的和外部的因果关系来定义心的概念,到维特根斯坦(1953,580节)令人困惑的论断:一个内部过程需要外部评判标准才成立。〔9〕

6.宇宙中的每个事实对于人类研究者原则上都是可知的、可理解的。因为实在是物理的,因为科学研究物理实在,还因为我们了解物理实在没什么限制,得出的结论是宇宙中的所有事实对于我们都是可知的、可理解的。

7.存在的东西最终都是物的,正如传统的理解,“物的”和“心的”相对立。这意味着传统的对立——二元论与一元论,心灵主义与唯物论——右边的术语代表了正确的观点,左边的代表错误的观点。

现在应该很清楚,这些观点绑到一起,是因为实在是客观的(观点2),最终是“物的”(观点7)。观点2和7的客观主义本体论自然导致了观点3和4的客观主义方法论。但是如果心灵真的存在并有客观的本体论,那么它的本体论必然是行为的和因果的(观点5)。而这会使知识论发展为观点4,因为它现在对于区分缺少心智状态的行为与真的有心智状态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从实在最终是物的(观点7)与实在是完全客观的的事实(观点2),很自然地假定实在中的一切对我们都是可知的(观点6)。最后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整个图像中意识没有——或至少只有很小的——地位(观点1)。

在本书中,我希望表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提供的整个图像不仅是极不科学的,而且是不融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