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与认知主义
心灵的计算机模型的基本观念是:心灵是程序,大脑是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经常看到的口号是:“心灵之于大脑正如程序之于硬件。”〔2〕
让我们通过区分三个问题,开始对这一论述的研究:
1.大脑是数字计算机吗?
2.心灵是计算机程序吗?
3.大脑的操作能否在数字计算机上模拟?
在本章中,我着重讨论问题1,而非问题2或3。在早期的著述中(Searle,1980a,1980b,and 1984b),我已对问题2给出了一个否定答案。因为程序是完全形式地或语形地定义的,而心灵具有内在的心智内容,随后得出的结论是,程序本身不能够构成心灵。程序的形式句法本身不能确保心智内容的出现。我在10年前的“中文房间论证”中表明了这一点(Searle,1980a)。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程序中为了诸如理解中文的心智能力而运算步骤,却不理解一个中文单词。论证建基于简单的逻辑真理:句法本身不等同也不足以形成语义。因此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确然地是“不”。
问题3的答案在我看来同样确然地是“是”。那就是,可以很自然地解释,该问题意味着:有没有一些对大脑的描述,在这样的描述下你可以做一个计算模拟大脑的操作。但考虑到丘奇论旨:任何能够作为一系列步骤而给予足够精确的描述的东西,都可以在数字计算机上模拟,显然得出的结论是该问题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大脑的操作可以在数字计算机上模拟,其意义与气象系统、纽约股票市场行为或是飞机飞过拉丁美洲的模式等也可以一样。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心灵是程序吗”,对此的答案是“不是”。也不是“大脑可以被模拟吗”,对此的答案是“是”。问题是:“大脑是数字计算机吗?”为了讨论,我把这一问题等价为:“大脑过程是计算的吗?”
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问题2得到的是否定答案,这一问题会丧失很多趣味。即有人可能假定除非心灵是程序,否则“大脑是否为计算机”这一问题就没有什么趣味了。但真的不是这样。即使对于那些同意程序本身不是心智现象组成部分的人,仍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承认对于心灵有比数字计算机的语形操作更多的东西;尽管如此,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心智状态至少是计算状态,而心智过程是在这些心智状态的形式结构上操作的计算过程。在我看来,这事实上是相当多的人接受的立场。
我不是说这一观点是完全清楚的,但这一观点有点像是在某个描述层面上,大脑过程是语形的;也就是说有“头脑中的语句”。这些不需要是英文语句或中文语句,但可能是“思想语言”(Fodor,1975)。现在,像任何句子一样,它们具有语形结构与语义或意义,而语句问题可以与语义问题分开。语义问题是:这些在头脑中的句子如何获得它们的意义?但该问题可以与下一问题独立讨论:大脑在处理这些句子中是如何工作的?对后一问题的一个典型回答是:大脑的工作就像数字计算机,对头脑中的句子的语形结构执行计算操作。
为了保持这些术语,我称“拥有心灵就是拥有程序”的观点为强人工智能,“大脑过程(与心智过程)能够被计算模拟”的观点为弱人工智能,“大脑是数字计算机”的观点为认知主义。本章是关于认知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