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一
总序一
人类持续关注着哲学的那些基础性和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性,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知识的可能性,理性和经验的作用以及关于伦理的、政治的和美学的价值等的问题。不过,哲学的传统和风格在这个世界的不同文化之间变化极大。我们希望,通过使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近50年来某些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著作,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能够有益于国际学术共同体,并且对哲学探究的进步有所贡献。
当然,“西方哲学”(像“东方哲学”一样)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模糊的词,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传统和探究方式。近50年来,西方传统以下述明显的划分为标志,即所谓的“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这是一对奇怪的范畴,把一种或一族以方法论为特征的探究方式(即“分析的”)与另一个靠地理位置来区隔的传统(即“大陆的”)相对照。在很大程度上,“分析的”探究方式在英语哲学中,也就是在英国和美国,持续占据主导地位;而“大陆”哲学在大多数欧洲和拉美国家一直保持优势地位。不过,在美国也有很多“大陆”哲学占优势的系科(并且新近的法国哲学在许多文学系有明显的影响),在欧洲和拉丁美洲也有许多能干的逻辑学家和偏向于分析的哲学家。
当然,“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本身都是宽泛和模糊的词,它们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主题和先入之见——这些主题和先入之见在本系列所涉及的过去50年间已经有所改变和演进。在分析传统内,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起初居于支配地位,并且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延续性影响,形而上学只是偶尔被小心地加以探讨;但是,目前各种牌号的“自然主义”借助于物理学、认知科学或进化生物学等,已经产生了影响,并且变得相当热门;形而上学已经恢复了它的中心地位:心灵哲学、认识论、科学哲学以及道德哲学和社会哲学,已经不再被简单地视作语言哲学的特殊分支。
类似地,大陆哲学也总是处在演变中。过去50年内,法国哲学逐渐蚕食了50年前由德国哲学所占据的地盘:存在主义在关于人类自由的中心问题上产生了重要的进展,随后它又被结构主义所超越,后者把人类主体看做是既受制于社会结构又产生于社会结构;结构主义反过来又受到“后结构主义”对它所假定的这种结构稳定性的批评。在德国,同一时期见证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从一开头对启蒙理性的批评,到新近关于交往合理性的工作,它一直把关注重点放在使哲学在政治上成为进步的力量。
在这两个传统之间常常充满了敌意。分析哲学家指责他们的大陆同行,其晦涩故作高深,其模糊令人绝望;大陆哲学家则指责他们的分析同行,毫无意义地炫耀技巧和咬文嚼字。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倾向于宽容、兼收并蓄,甚至是和平共处,其中就有明显受古典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的哲学家——古典实用主义是典型的美国风格的哲学,在时间上它先于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分裂,把逻辑和科学的严格性与对人在真实世界的福祉的关切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奠基人,一方面被蒯因、普特南和我本人所引用,另一方面也被萨特、哈贝马斯甚至是德里达所引用。
很明显,本系列只可能包括过去50年间西方哲学的涉及范围很宽的著作的少许样本。我们选择了原创性著作而不是教科书;我们没有选逻辑学和特殊学科的哲学方面的专门著作,也没有选严格局限于哲学史的著作。在这些限制之下,我们既收入了最初用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出版的著作,也收入了最初用法语或德语出版的著作。除收入来自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的著作之外,本系列还收入了来自哲学的不同领域的著作——这些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识论、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
在完成“把哪些著作选入本系列”这一极其困难的任务时,陈波教授和我极大地受益于来自我们杰出的国际性编委会的意见。(令人十分悲痛的是,我们编委会的两位成员,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冯·赖特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戴维森教授,在给我们提出他们的建议之后不久,于2003年相继谢世。)对于慷慨地把时间和思想贡献给本系列的所有那些著名的和有学识的哲学家,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鼓励和支持本系列出版的那些人士,我们表示最由衷的谢意。
苏珊·哈克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