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疼痛的一种综合征状,可分为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和继发性两类。

专家初诊

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普遍是由于坐骨神经行径途中附近结构病变侵犯了坐骨神经而引起的。常见的有外伤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妊娠后期膨大的子宫压迫、子宫炎和附件炎、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恰当,把刺激性的药物注射至坐骨神经干而引起神经的化学性损伤。少数患者可因脊椎椎管内肿瘤,脊柱、骶骼关节、髋关节的外伤、结核、炎症、肿瘤而引起。以上叫做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另有少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往往在受凉后或在潮湿的环境中久居而发病叫做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炎。

发病时患者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腰部僵直,以后逐渐加重而发展为剧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腿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有时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患者喜卧向健侧,病侧下肢髋、膝部微屈,重心移向健侧。日久大腿后方及小腿的肌肉松软无力,可导致轻度肌肉萎缩,夜间较严重。

坐骨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男子,以单侧较多。另外,一些从事IT、文秘、媒体编辑、商场导购员、户外推销员、教师等职业的人,由于长时间不正确的坐姿和缺乏运动也会造成坐骨神经痛。

改善良方

【预防措施】

坐骨神经痛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急性期应睡硬板床。

2.注意保暖与休息,改善居室条件,保持环境通风与干燥,防止受寒受湿,尤其在运动出汗以后不可受凉,应保持干燥,不能久坐或躺卧于凉湿地面。

3.患坐骨神经痛后,只要不在急性期内,仍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帮助解决运动障碍,增大活动范围,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矫正不良姿势,增强体质,改善全身健康状况。急性期后积极的运动治疗增强背肌力量与柔软度,更是目前的世界性治疗趋势。例如,对爱好球类、跑步等跳跃式运动的患者,可取代以脚踏车、游泳等低撞击性运动,以维持其体适能,改善症状。

4.多食含两素食物,即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尤其是B族维生素,它是神经代谢非常重要的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D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有些脂溶性维生素易引起缺乏,所以应适当吃些牛奶、粗米、粗面、胡萝卜、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充,适当吃些坚果,如核桃、白果、松子等,它们含丰富的神经代谢营养物质。

5.少量饮酒。少量饮酒对本病有益,根据各人酒量不同,多者不宜超过50毫升,因为酒量过多,对肝脏损害较重,降低机体免疫力,对疾病恢复有较大影响。

6.戒烟。因烟中含有害物质(尼古丁等)可使小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血液供应。还有一种有害物质一氧化碳,能置换血液红细胞内的氧,使坐骨神经干本来就不充足的营养成分更加减少,可能使病变加重。嗜烟可以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致经常咳嗽、咳痰等。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腰腿痛明显,再因吸烟咳嗽,则更增加痛苦。临床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吸烟的比例较高,其症状也往往较重。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同样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相同方法治疗,吸烟者恢复情况不如不吸烟者。另外,吸烟还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所以预防坐骨神经痛,切不可忽视的就是要戒烟。

7.适当控制饮食的量,合理搭配杂粮。严禁暴饮暴食,如果对饮食质量和多少不能科学控制、搭配,那么肥胖就不可避免,坐骨神经痛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

8.人们在日常工作当中,正确的姿势加上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预防坐骨神经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种姿势。

img33

工作时:力争在符合机体生物力学要求的状态下从事劳动,尽量用肩扛重物,因为肩扛重物的“力臂”较手提重物时短得多,所以姜扛重物远较手提重物省力。长期坐办公室人员,应避免本身的坐姿不良或不良姿势过久,并且工作一段时间后,酌情调整自己的工作体位。

步行时:在行走过程中,脊柱不能偏向任何一边,身体要保持中立位,否则就易造成过度负担。正确的行走是一种自然、有节律的、看似轻松、不费力的下肢运动。行走姿势经常被忽视,但对预防、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重要的意义。

站立时: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下颌稍向内收,胸部挺起,腰背平直,收小腹,小腿微收,两腿直立,两足距离与肩同宽。对于需要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如售货员、理发员、交警等,容易产生腰腿痛。因此,首先应该注意站立时的姿势,尽量避免不良姿势,以减少对腰椎关节的压力。其次,就是在站立工作一段时间后,应该做一些腰部后伸、左右旋转及下肢的踢腿、下蹲等运动。

坐位时:除正确的坐姿外也应该活动一下,有利于腰部、下肢及全身血液循环的通畅。

【饮食疗法】

●疗法一

川断25克,杜促30克,猪尾1条。将以上材料洗净切好,一起放入锅内煮,调味后即可服用。

●疗法二

桑寄生15克,鸡蛋1个。将桑寄生、鸡蛋煮熟后即可服用。

img34

●疗法三

老桑枝6克,雌鸡500克。将雌鸡洗净切好,与老桑枝共炖,然后依个人口味加入调料,即可饮汤食用。

【按摩疗法】

●按摩部位

1.足腿部反射区:坐骨神经。

2.足底部反射区:头部(大脑)、脑垂体、三叉神经、小脑及脑干、甲状旁腺、肾、输尿管、膀胱、生殖腺。

3.足内侧反射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内尾骨、内髋关节。

4.足外侧反射区:外尾骨、外髋关节、膝、生殖腺。

5.足背部反射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

img35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拇指关节刮法,食指关节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击法等。

2.足内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

3.足外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按法,叩击法等。

4.足背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等。5.足腿部反射区:拇指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