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痉挛
肠道痉挛
在受到某种刺激而发生的肠痉挛现象。
专家初诊
造成肠道痉挛或者其他不适,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腹部受凉。肠道生理功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喝了冷饮或者腹部裸露致肚腹受凉,使肠道某些部位的温度过低而造成小血管团收缩,形成肠道平滑肌痉挛。另外,腹部皮下微循环与相关肠道是密切联系的。腹部着凉不仅仅可以造成肠道痉挛,而且,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
2.吃了不洁或者难消化、有毒性的食物,运行到肠道,刺激或者直接对肠道菌群的正常分布和肠道黏膜造成破坏。
3.过多食用性寒的食物,造成肚腹疼痛,如螃蟹、蛇、河蚌、梨子、韭菜、辣椒、过于油腻的食物等,引起肠道胀气、疼痛等。
4.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与胃部的酸碱度不一样,基本上呈碱性。而且,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的酸碱度,都不一样,各有各的pH值要求。满足它的温度、湿度和pH值要求,肠道菌群的平衡才能够维持,肠道和里面的微生物才能很好地尽职工作。由于吃饭不规律或者暴饮暴食破坏了这个需要的酸碱度,就造成了肠道菌群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益菌群体数量降低或者大量消亡,肠道失养必然损伤了它们维护的肠道黏膜。肠的各种内容物刺激肠道黏膜下组织,造成肠道痉挛。
5.不同的肠道在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时,一般采取自我蠕动的形式。这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但是,有些人的肠道蠕动功能差,特别是结肠,处于下段。如果蠕动功能差,会造成肠梗阻(正常的肠道功能,一般情况是食物经咀嚼,进入胃,过一段时间从胃进入十二指肠,这时候,结肠就开始蠕动,内容物下行)。卫生状况不太好的地方,儿童腹内的寄生虫也会造成肠梗阻。有的人肠道蠕动功能差,这也是腹痛的一个原因。
小孩是十二指肠痉挛的主要患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经常腹痛,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肚子疼痛,往往还伴随腹泻,有的泄出病愈,有的甚至腹泻不止,甚至拉脓拉血,排便一天数次或者持续几个星期。这是消化道疾患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必须尽快治愈。
改善良方
【急救方法】
1.让病人两腿屈曲侧卧,以减轻腹肌紧张度、减轻疼痛。腹膜炎以半坐位为好。
2.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发作时间,伴随症状,尽快查明病因。病因不明时切忌盲目热敷或冷敷腹部。
3.在病因不明时尽量不用止痛药,以免干扰疼痛的性质而误诊。
4.病因明确的肠炎、痢疾、胃炎等病,可适当应用止痛药,如颠茄片、胃舒平、阿托品等。用药1~2次后腹痛不见减轻及时到医院诊治。
5.消化系统病引起的腹痛,饮食治疗很重要。溃疡病、胃炎的饮食要容易消化,较细软;胰腺炎要给予低脂、低蛋白的清淡饮食,急性期还需要禁食。要根据病情决定饮食治疗的方向,适当的饮食治疗会使腹痛减轻。
6.精神要放松,保持乐观主义态度,注意休息,减少胃肠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腹痛。
7.寄生虫病引起的腹痛要给予驱虫治疗,例如肠虫清、左旋咪唑、阿的平、驱蛔灵等。
【饮食宜忌】
1.防止暴食、冷食、过分饥饿及过分油腻。
2.讲究饮食卫生,若患肠道寄生虫病,应及时驱虫治疗。
3.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如海带、白萝卜、韭菜等。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小儿患病注意事项】
1.乳母不宜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
2.人工喂养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
由于药物治疗(如盐酸双环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时疗效不理想,饮食治疗可能比用药更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