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机器局 兵工厂兼造钱币

I-3-01
北洋机器局造光绪二十二年壹圆,是中国最早在币面上标示“壹圆”面额的银圆,仅制作了3000枚,大珍。图为2007年北京诚轩秋拍出品,以总价人民币39.2万元成交。2011年1月纽约拍卖会出现一枚NGC MS63鉴定币,以25.3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160万元
至于币面镌“北洋造”字样的钱币,要从生产军火的北洋机器局说起。北洋机器局即清代三大兵工厂之一的“军火机器总局”,该局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天津开办,习称“天津机器局”,分东、西两局。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896年1月27日),改称“总理北洋机器局”。光绪十三年(1887年)该局向英国格林活铁厂(Greenwood&Batley)购买机器在东局试制方孔制钱,然而因铜价上涨,生产入不敷出,导致停产。与其同时开办的广东钱局,虽在生产制钱上遭遇同样困境,但在发行银圆上获得成功,有了盈余而能继续经营。紧接着湖北省也设厂制造银圆,推出后也因广受欢迎而扩充规模。北洋机器局虽率先购置造币机器,但附于兵工厂内生产,实非独立运作,以顺利地持续发行而言,排名第三。
虽然粤鄂两省银圆已开始投产,但数量仍然不足,流通区域也未达其他各省,无法有效抵制外国银圆。由于清政府当时尚未了解币制不统一的流弊,匆忙鼓励各省跟进,甚至打算节约费用准备以“官督商办”方式向民间招股制发银圆,在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建议下,方改为统筹官办。北洋机器局首先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利用原有的造铜钱机器试制了二角、一角及半角3种小洋,另外再添购设备压印一圆及五角,因陋就简是早期北洋造银圆质量欠佳的主要原因。
北洋机器局开制银圆的时间大约是光绪二十二年底,根据海关报告记载,该年所造银币“计一圆3000枚,五角2500枚,二角12500枚,一角5000枚,半角7000枚,共值银7600圆。”从美国驻天津领事呈送全套5枚回国的时间来看,年底已发行。次年中旬英文《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曾报道初期所造大小银圆乃当军饷发放,但一圆主币因成色不足而遭钱庄拒收,随后又刊出被收回重造,因此原本产量不多的北洋造光绪二十二年版系列银圆就更加稀少了。
海关报告同时也记载了北洋造光绪二十三年版的产量:一圆1120000枚、五角20963枚、二角146782枚、一角147770枚、半角38814枚,共值银1176555圆。北洋造光绪二十四年版的产量:一圆2806000枚、五角176000枚、二角350000枚、一角614000枚、半角231000枚,共值银3030950圆。

I-3-02
北洋造光绪二十二年银辅币,因产量低,均属见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