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 落选才是宝

物以稀为贵 落选才是宝

在钱币收藏上有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样本制作出来而没有获选或批量生产后没有发行而销毁的品种,在若干年后都成了宝贝。也就是说,当初未得青睐的,后来都成为藏家追求的目标,麻雀只只变凤凰。“圆两之争”自从端上台面后,在天子脚下的造币厂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其间所试制的以上这几款龙银,都成了拍卖场上的宠儿,在物以稀为贵的通则下已是千金难求。

“圆两之争”到宣统二年(1910年)终于在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后尘埃落定:国币单位正式定名为“圆”,但在此之前已制妥的“丁未”(1907年)与“宣统年造”(1910年)系列的“圆制”银币却也未发行,当局的想法叫人摸不着头脑。待到正式发行新国币之时已是宣统三年,而且还是在武昌起义后为调兵镇压充当军饷之用而仓促拨付的,没有举行发行仪式或发布正式的公告,筹备多年的新制标准国币竟如此草草面市,甚至大清王朝的国祚也随之结束,抚今惜古,令人感慨万千。

II-2-11

《一两银币窒碍滋多不宜铸造由》奏折。前工部员外郎刘樳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四呈。“圆两之争”时的奏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