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鉴定”的萌芽与发展
三十多年以前,美国出现了第三方收费鉴定钱币的服务,被美国集币界称为革命性的发展。这些几百年前就存在的问题,开始有了解决的办法,“评级”减少了买卖双方由真伪与品相问题而起的争议,也使集币的风气更加旺盛。
早期美国钱币界对品相的划分与其他地区一样,仅大致分为G(Good)、VG(Very Good)、VF(Very Fine)、XF(Extremely Fine)UNC(Uncirculated)等几级而已,张三的XF可能是李四的UNC。1949年薛顿(William Sheldon)出版的《美国早期一分币》一书,用数据对硬币的品相从1~70予以分级,并附带各等级的价格。此法原本专用于1793—1814年份的大型一分铜币,薛顿将市场价与品相等级挂钩的尝试没有成功,但分级制度本身却引起广泛的注意。

VIII-5-01
PCGS评级的龙银大珍奉天癸卯一两
1972年美国集币协会(ANA)成立鉴定服务组(Certification Services,简称ANACS),因财政部及钱币馆藏丰富的史密斯松宁博物馆均在华盛顿,为方便运作当时设在该处,1976年才迁回ANA总部所在地科罗拉多州。鉴定从酌收费用的服务性组织成为协会的营利性机构,此举减少了假币的泛滥,使收藏活动步上正轨。
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1986年,由7家知名币商联合在加州组成“专业钱币分级服务公司(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简称PCGS)”,从此,“鉴定评级”正式走上了商业化道路。1987年“钱币鉴定公司(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简称NGC)”在佛罗里达州成立,加速了品相鉴定评级制度的发展。初期市场目光集中在出厂状态的未流通MS(mint state)级品相,除部分人士外,还没什么人注意近未流通的AU(Almost Uncirculated)级,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一分之差”的观念逐步建立,将集币事业向着普及化推进了一大步。
钱币品相以数字细分等级的美式做法,基本上适用于19世纪及20世纪在模具制作与机器设备等有关工艺已相当精进之下所造的硬币,并不宜套用于无一定规范的粗制币或手工锤打币,故虽有风行全球的趋势,欧洲大部分国家及日本都尚未跟进,仍旧采取XF、UNC等约略分级法。这些地区的资深币商或藏家虽觉得买卖双方对裸币的评级的不一致确实是交易的最大问题,且第三方鉴定装盒已是挡不住的潮流,但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无需急于仿效。

VIII-5-02
ANACS、PCGS、NGC的钱币鉴定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