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号的兴衰

山西票号的兴衰

山西票号在清末的势力极大,以各地习用银两平法及成色的不同来获利。光绪末年最为发达,尤其是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仓皇中缺乏现银,路过票号所在地的太谷、祁县、平遥三处时,与票号有往来的虽无汇票仍可提款,纾解了许多皇亲贵族的急难。事平后大受信任,国库汇解的大宗款项均归票号代理,几乎包办全国的汇兑业务。

机制银圆因其成色、重量较为一致,日渐普及,加上交通日益便利及外商银行、大清银行陆续的设立后,小笔的汇兑或大宗的官款都逐渐减少,不再是独占事业。银行纸钞的通行也减少汇票的需求,且银行存款利息高于票号,导致营收降低。然而票号却墨守成规,未随时代的变化改进,如官方筹组户部银行时邀票号入股被回绝。辛亥革命时各地动荡,票号业应对无方,存款的急于提现加上放出去的却收不回,吃下大批倒帐后纷纷歇业,不数年即全军覆没。因票号股东负无限责任,在债权人到总号登门索偿时部分股东只得变卖家产,有些人晚景十分凄凉。

I-17-04

山西省“咸丰四年十一月永宁州郝毓海”五十两银锭